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小说创作的语言大师。多年来,对于《呐喊》、《徬徨》的语言艺术,人们已从多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句式特色却很少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在选用句式方面是有功力的。认真地考察鲁迅小说句式选择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两篇是比较特殊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与其他诸篇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多处相似,这使它们在鲁迅小说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单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小说集,《狂人日记》为《呐喊》的开篇,《长明灯》则编入了《彷徨》,而这两本小说集又反映着鲁迅不同的心绪。如果我们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分析,不仅可以领悟到鲁迅小说更深刻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人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鸭的喜剧》,就是《呐喊》中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5.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6.
鲁迅《题〈呐喊〉》诗,历来很少争论。读前人注释虽颇多启发,但我仍然感到不甚了了。特别是结句“空留纸上声”,更觉索解为难。这里,姑且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期通过讨论,了解全诗命意。《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记载:“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呐喊》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据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应日本山县初男索题旧作小说而写的。《呐喊》初版于一九二三年九月(收一九一八年至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入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和退潮之后,虽然经历了一个由“呐喊”而“徬徨”的思想历程,但他始终没有象某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样,因“高升”、“退隐”或“沉沦”而退出战斗。他始终站在反封建斗争的前线。但是他攻坚的目标不是封建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反封建主义的白话小说。由于表现形式的特别,从发表之日到现在,对它的创作方法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23年10月的《学灯》杂志上,刊载过丫生写的一篇《读<呐喊>》,他将《呐喊》中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多为赤裸裸的写实,活现出社会之真实背影。”一类则“含有不可解说的神秘的理想”。《狂人日记》就被他当作第二类(即神秘主义)小说的“开其端”者。解放后,虽然没有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了,但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人们还没有专门研究过,多少年来,人们注重研究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和诗歌创作,这当然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朱自清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同散文和诗歌相较,他的小说创作,不仅篇幅少,甚至其中两篇,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而且,朱自清本人对此也多所不满意,他说:“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当然不完全是自谦之词。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特长,对各种体裁都能技巧娴熟并且成就卓著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虽然如此,朱自清的小说却别具风采。研究他的《别》、《笑的历史》、《飘零》和《阿河》等小说,对于研究朱自清的早期  相似文献   

11.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12.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14.
列宁认为,“在小说里全部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论文学与艺术》第2卷)照这个说法,我们可把小说的审美待征,大致归为三个方面:情节审美、性格审美和心理审美。由此,我们认为,鲁迅小说(指《呐喊》和《徬徨》)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心理审美。诚然,鲁迅小说塑造有典型情节,典型性  相似文献   

15.
《野草》无疑是鲁迅极度苦闷和徬徨时期的作品。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时便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他还在题与《野草》写于同一时期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观念与技巧上有契合之处。在小说、散文、散文诗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存在着文学上的关联。《呐喊》与《我是猫》注重以空间叙事来完成小说结构的建构;《朝花夕拾》与《永日小品》里展示出来的是文字的“余裕”;《野草》与《梦十夜》是生命独语的展现。然而,《呐喊》空间建构上的复杂和多元、《朝花夕拾》里温暖的情感和自由率性的笔墨趣味、《野草》的凌厉和冷峻,又显示出鲁迅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7.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8.
成仿吾与鲁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据鲁迅的学生之一荆有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的第一集小说《呐喊》出版后,(中略)成仿吾一次不很客气的批评,使先生耿耿于心者,达至十数年。无论谈话里,文章里,一提起创造社人,总有些严厉指摘或讽刺。"《〈呐喊〉的评论》引发的鲁迅与成仿吾的论争,以及以1927-28年鲁迅与后期创造社之间的激烈的革命文学争论,是历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然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成仿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他的作文,却没有……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 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 ——鲁迅 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它情节简单,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速写”式的,并不丰满,但却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同时,如果不结合注释看,我们就不大容易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作者当时的社会问题,这又和读鲁迅杂文的情况类似。统观鲁迅一生的创作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前期偏重于小说创作,但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写了《离婚》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篇“一般的”小说,而杂文写作量却越来越增加。鲁迅在十八  相似文献   

20.
读书先读序。序的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一著作(或背景材料),说明写作目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作者情况及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在《呐喊·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因此,读《自序》是登堂入室以窥《呐喊》全貌的必经之路。《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小说十五篇。《自序》写于1922年12月3日,涉及的很多内容是给自己的小说作了注脚(其后的《彷徨》则无序或跋)。按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