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载认为,太虚是气和万物的本体,也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理论,认为太虚和气是两个层级的概念。"太虚即气"不能理解为太虚就是气,而要理解为太虚包含气。张载提出天人贯通有两个途径:太虚→气→万物(人);太虚→心(性)→人。张载不仅从客观方面,即物性方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更从道德价值层面,也即人的精神层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由此,天与人真正实现了合一。  相似文献   

2.
张载宇宙本体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有四,即气、太和、太虚、性[1]。张载主张气一元论,从气切入,得出“太和之道”,用“太和之道”来论述自己宇宙观的基本思想。以“虚空即气”“通一无二”为中心展开,对“太和”“太虚”“气”等概念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有“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天地”“阴阳”“风雨雷霆”等是张载自然观所得以体现的自然本征,他们之间以“二端”或“两体”的关系存在并运行,从而有“一物两体”的自然本体论。而张载的宇宙本体论与自然本体论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太虚”哲学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3.
王植《正蒙初义》对张载“太虚”概念作了三层区分,并以此三层涵义融贯《正蒙》的本体诠释。王植的“太虚”三层说,第一层涵义是以“太虚”为超越的本体,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化流行过程的气化之道,第三层涵义是万物毁坏后消散为气。王植的“太虚”三层说,对于调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虚”定性问题的争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张载的本体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载提出"太虚"这个概念,其实是对中国传统中"无"的思想的一种继承;不过,张载的"太虚"既有承继了"无"的传统的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气"的演化的宇宙论的意义。"太虚"是起源,这很好理解,"太虚"是本体虽然理解起来有难度,不过也可以说得通,但"太虚"既是起源又是本体便必然会使它们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因为在本体论意义下的"太虚"与"气"的关系是与宇宙论意义下的"太虚"与"气"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样,张载的"太虚与气"关系的思想就徘徊在宇宙论与本体论两条道路之间,这两条道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有关张载哲学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的焦点是:张载哲学是“气本论”还是“太虚本体论”?探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最终当归之于“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究竟何义?太虚是不是气?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在溯源道家的太虚的两层涵义和辨正程朱对张载之太虚概念批评的基础上,详细探析张载直接论说太虚的文本资料,则能彰明张载之太虚所具有的形上超越、体用一贯、天本体和心性本体等四重涵义,突显张载哲学的儒学道德特质。  相似文献   

6.
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是张载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北宋道学思潮中新理论建构不可或缺之重要一环.张载的"气"本体论,较好地处理了形上与形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初步为儒家学说建构了一个宇宙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形成,既是佛、道二教思想挑战的产物,也是批判汉唐儒学和当时新起种种思想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不仅将元气一元论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而且从儒家心性论的立场出发,沿着由孟子开创的"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路径,完成了由"太虚"→"气"→"性"→"心"的本体建构,从而把儒家"心性之学"提高到了"义理之学"的本体高度,为儒学的多向度展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儒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儒学视野中完全意义的本体应当具有存在根据义、物质基础义、运化之能义以及价值义等四种内涵。存在根据义说明万物何以如此存在,物质基础义说明万物由何构成,运化之能义说明万物何以生生不息,价值义说明万物何以和谐、人类何以性善。在此视角下考察张载和王夫之气学视域下的本体论,可发现二者的差异和发展:张载本体论以太虚为逻辑起点,以太虚(神)—阴阳—万物等三个环节为宇宙本体的流行过程;王夫之本体论以太和为逻辑起点,以太和(健顺)—阴阳—万物等三个环节为宇宙本体的流行过程。张载的太虚本体具有显明的价值义,于物质基础义间接通过气概念来体现,但却于存在根据义语焉不详,于运化之能义虽通过神来体现,但神概念在其哲学体系中也有模糊之处,故张载本体论有得有失。而王夫之在继承张载气学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诠释,对于以上两个问题都有有效解决。所以,王夫之为气学之集大成者,乃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9.
张载以太虚为天道本体,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相结合的人性论为人们指出安身立命之所,通过穷理尽性、尊礼守礼来收拾人心,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张载修养论具有两个特点:过程即境界——对过程的重视;为生民立命——浓厚的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0.
船山创造性地诠释了张载关于“太虚”的观念,提出了“气”本体论,并以“气”本体作为其重新阐释儒学心性论的天道依据,全面阐发了“性”、“心”之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性情论,未发已发说,道心人心说等心性论各个层面的问题。船山对儒学心性论的解释,贯穿着“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以健顺五常之理融合于清通”的主题,突显了儒家传统性善论的主体性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圣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克服宋明理学自身的逻辑矛盾及其在精神气质上与儒门之正学的张力和偏差,以便回归儒门之正学,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至上地位。  相似文献   

11.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真正达到致良知;与致良知相对而言,去虚伪也是归太虚的一个方法,即祛除人欲虚妄以显现灵明良知。  相似文献   

12.
“太虚”这个概念,是张载整个哲学体系的枢纽。从张载提出这个概念至今,近千年的时间,历史上的阐释不断、争议不断,当代的解释更是纷繁芜杂,而且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路径,却都能自圆其说。一方面,以冯友兰和张岱年、陈来师徒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太虚即气”,作了倾向于唯物论的解释,证成了“气一元论”,但也遇到一个理论难题:道德的价值无处安顿。另一方面,牟宗三等人主张“太虚非气”,强调了“太虚”超越的体性而削弱了气的兼乎形上形下的存在流行作用。上述两系争端的焦点在于“太虚即气”中“即”的阐释,然而他们均难以真正达到“以张载解释张载”的可信度。但是,唯有澄明“太虚”的内涵,张载的哲学结构才能完整呈现。据此进一步探索,才能实现天道性命的贯通。  相似文献   

13.
张载哲学本体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研究热点。张岱年和牟宗三分别代表了其中的两种研究范式:在张载哲学本体的判定上,由于对"太虚即气"的不同理解,张岱年认为是"以气为本",牟宗三主张"太虚为本";在张载哲学在宋明理学中的定位上,基于各自的"三系说"系统,张岱年认为张载属于宋明理学"理"、"气"、"心"三系中的"气本论",牟宗三则视之为"性"、"心"、"理"三系之"性体"系的渊源;在哲学体系建构上,张岱年体现了"接着"张载、王夫之气学讲的哲学自觉,建构了唯物的新气学体系,牟宗三由"太虚神体"的心性化取向,着意于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载的“道”指的是气化,这与二程的理相差很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观点。也正是在这一独特思想的基础上,张载提出了其负的理一分殊的体用论。张载认为,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负的理一分殊);在张载看来,一旦走出“形不形”之关节点,所形成的“天地法象”“万物形色”,都只不过是神之糟粕而已。张载进一步认为,虽然万物形色为糟粕,但它实是太虚本体的藏身之地;只要在糟粕上点睛以太虚本体,则糟粕即转化为精华。  相似文献   

15.
被张载作为宇宙本体的"太虚",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品性."太虚"主要的价值品性是:"至诚"、"至善"、"太和"与"神化"."至诚"可谓是"太虚"之"真","至善"可谓是"太虚"之"善","太和"可谓是"太虚"之"美",而"神化"则可谓是对真、善、美的综合.张载之所以赋予"太虚"以价值意蕴,是为了确立人的价值理念,建构人的价值理想."太虚"价值品性的人文意义有四:"太虚"是人性价值的渊源,是道德价值的根据,是人格价值的标准,也是人世间理想的价值世界的蓝本.在张载看来,若要实现"太虚"体现的价值理想,关键是通过寡欲、为学、大心、守礼和行实等环节,改变人的气质之性,使其向天地之性复归.  相似文献   

16.
张载的心性论以太虚与气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心分为性心和知觉心.太虚、天地之性和性心是其心性论本体超越一维的,气、气质之性和知觉心是其心性论现实关怀一维的.张栽该双维向度的心性论对传统儒家心性论是一个"极有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诚”是张载“天人合一”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诚”乃“太虚”之“实”,“太虚”之“实”在于“气”。从天道而言,天之“诚”在于“太虚”,“太虚”因是“气之本体”而为实有,万物因“太虚”之“诚”而真实无妄,生生不息;“太虚”虽有“虚”的名义,“实”(“诚”)却是它的本性,张载以“太虚”之“实”对抗佛道之虚妄、空无。从人道而言,“太虚”是价值本原,人类应秉承“太虚”之“诚”性,在体认“性与天道合一”基础上实现“天地之性”;工夫之“诚”在于实行实践,张载主张在躬行礼教、践行仁孝之中体现“诚”的精神。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与儒家价值的正当性都在张载对“诚”的诠释中获得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古人言及张载思想的特点,都首提其“以易为宗”,说明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易》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其主要在于:张载“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从易切入的;其“太虚即气”“气化之道”“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源于易理;其贯“性与天道为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根于易;他颇有影响的《西铭》,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其著名的“四为”说之“为天地立心”句,亦从《易·复卦》之《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立论。“以易为宗”既说明了张载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彰显了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论根基,是理解张载思想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罗光以其"生命哲学"的立场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在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中,他强调张载哲学重在对人精神生命的探讨,围绕精神生命的形上基础、化育方式和最高境界提出了新见解.首先,罗光指出张载哲学中的"太虚"是从本体层面上讲,而"太和"是"太虚"变化之道,表现为体用关系,"太虚"作为形上本体又与形下之气沟通进而化生天地万物,由此阐发了精神生命的形上基础.其次,罗光认为张载提出关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重人性论,解决了人性善恶的问题,在此前提下,罗光分析了"穷理尽性"和"存神知化"两种精神生命化育的方式.最后,罗光将天人合一视为张载哲学思想的顶点,并以《西铭》为文本依据,从万物相通、天人一体的层面论述了人精神生活的至善之境.罗光对张载哲学所作的现代诠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虚气相争是张载哲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而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则在于诠释过程中的范式缺陷和理论内涵分歧。只有紧紧把握张载哲学思维和表述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张载整个思想的主题和整体,并运用内涵一致的哲学诠释范畴,才有可能消弭不必要的争论而对张载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在这一观念支配下,“气”是张载哲学中关于宇宙统一性、实在性的标志性范畴,而“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的本体,“太虚”和“气”以及其他相关范畴都为张载价值论哲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