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主流的货币政策理论分析框架(DSGE模型)只考虑不变的政策规则,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央行普遍采取可变的政策规则.本文首次将马尔科夫区制转换货币政策规则纳入理性预期研究框架,在灵活价格设定下,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理性预期(MSRE)模型,用待定系数法求得MSV解析解,在三种“平稳”定义下讨论均衡确定性条件,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状态空间模型对相关结构参数进行极大似然估计,最后对我国可变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率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并剥离出经济主体预期未来政策变动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彬 《统计与决策》2006,(18):76-78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协整理论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物价时各自的效力.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调控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有效的,其中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变化,文章基于新凯恩斯理论框架构建SVAR模型,对比2008-2011年与2012-2015年相关月度数据的脉冲响应结果,分析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对产出影响的作用强度降低与作用时效缩短.目前政府应着力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修复,稳定市场预期,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容提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属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两大工具,可依宏观经济调控要求进行合理搭配。本文在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框架下,用修正的M-F模型深入分析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扩张的财政政策辅以扩张的货币政策是目前较理想的操作方式。用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佐证了上述理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段宗志 《统计研究》2003,20(9):60-4
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是近年来我国理论和经济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大多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分析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实际上 ,我国选择了借鉴运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实践已证明这一选择客观上取得了积极效果 (丛明 ,2 0 0 2 )。可是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吴树青 ,2 0 0 3 ) ,本文认为还有必要以凯恩斯主义的IS LM模型为理论依据 ,分析制约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因素 ,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有…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向,也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农信社的经营取向,在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的大形势下,对农信社业务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7.
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扰动因素之一,这种扰动同时具有隐蔽性和异质性特征,由此使得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制定面临复杂的协调难题。鉴于此,本文在测算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29个经济体溢出效应基础上,构建国际政策协调或非协调模型,同时通过逆推的方式识别在协调或非协调情形下的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测算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规则协调与否的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降低全球通货膨胀,但却导致部分经济体产出缺口下降和宏观杠杆周期上升;第二,美国货币政策向受其货币政策牵引更大的经济体输出金融风险;第三,当受美国货币政策牵引更大的经济体采取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时,美国货币政策对该经济体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福利损失都得到较大改善。结合各经济体特征可以发现,加强政府对经济体内部的干预能力,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可以降低美国货币政策对各经济体的负面效应,并以较低政策成本维护内部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这也为各经济体应对外部货币政策冲击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把政府购买和货币同时引进效用函数中,建立一般模型,得出最优条件。然后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来讨论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得出一些结论: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在长期内,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货币呈非“超中性”;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9.
赵怡 《山西统计》1999,(1):40-41
近几年来,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逐年扩大,国债政策在调节社会资金供求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我国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尤为人们关注。因此,如何正确协调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矛盾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债政策三大政策都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及对货币供应…  相似文献   

10.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描述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同国内市场相连接的内部经济与同国际市场相连接的外部经济双均衡状态的模型。文章首先进行了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并分析中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后美国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处于不同汇率制度水平下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兼具随机波动率和时变参数的VAR模型,刻画经济系统中结构冲击和传导机制的时变性,并在同一框架内分析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对应于货币政策冲击,货币政策的非系统性效应在大波动时期存在“价格之谜”现象,在大稳定时期则出现政策冲击波动以及经济活动对其同向响应程度的双重下降现象,甚至在有些时段出现负向响应,其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2)系统性效应显示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的响应强度整体呈消极特征,但存在一种往积极方向转变的动态学习模式,而且这种转变呈现不同状态的频繁转换。(3)反事实分析显示货币政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效应虽然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是宏观经济从大波动向大稳定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通过采用结构式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引入5个分别反映产出、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变量,建立相应的联立方程,以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至今,货币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效果要强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需求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货币政策对需求波动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增加财政支出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一定的正向冲击。  相似文献   

13.
王韧  刘于萍 《统计研究》2021,38(12):118-130
防范股票市场异常波动是维护金融稳定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一环。货币政策实践中,预期引导与政策冲击对股市波动的实际影响和传导机制迥然不同。现有文献对两者之于股票市场波动 的异质性影响多有讨论,但分歧明显。基于2005年到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货币政策大事记》,本文分别构建表征货币政策预期引导强度和实际操作频度的代理变量,对上述指标之于同期A股市场主要行业指数的波动性影响做了多维诊断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第一,预期引导效应和政策冲击效应对于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特征,预期引导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而频繁调控则会放大股市波动。第二,预期引导的明确性会制约其对股市波动的平缓作用,货币调控意愿的表达越明确,越有助于平抑股票市场波动;而更坚决的“严厉型”表述比态度相对温和的“温和型”表述能够更显著地平抑股票市场波动。第三,实际操作频度对股市波动的放大作用受制于具体调控方向,宽松型调控的频率上升仅会小幅放大股市波动,而紧缩型货币调控则会大幅抬升股市波动性。由此,从平抑股市异常波动、维持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强化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比相机抉择的频繁调控更为重要;在预期引导过程中,应当增强调控意愿表达的明确性和坚决性,以限制其对金融市场运行带来的扰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研究了传统凯恩斯主义IS-LM-PC模型的SVARMA模型表示,为宏观经济计量分析建立SVARMA模型提供了模型设定依据;其次,建立了VARMA/SVARMA模型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另外,基于SVARMA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1)SVARMA模型与SVAR模型的分析结果存在重要的区别;(2)在政策实施6-7期前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发生逆转;(3)宏观经济的价格水平存在粘性;(4)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具有滞后的正向影响,对实际产出的影响不明显等。  相似文献   

15.
肖争艳  彭博 《统计研究》2011,28(11):40-49
 住房价格高涨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一直以来颇受关注。本文构建含有房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规则是否关注住房价格进行了检验。此外,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了将房价纳入货币政策规则与否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央行在2003-2010年的实际操作中已将住房价格波动纳入修订泰勒规则中;将住房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规则对调控房价上涨有较好效果,但代价是调控过程中通胀率的持续上升,以及产出水平和家庭消费负向偏离稳态;家庭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能够有效降低稳态水平下的住房价格。  相似文献   

16.
信息沟通有助于公众理解和预测货币政策的实际干预,进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沟通对实际政策干预的预测能力需要解决沟通文本的测度问题,同时考虑实际政策干预多工具并用的复杂性。基于此,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提取《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信息,进而考察央行沟通对于货币政策实际干预的预测能力。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听其言”有助于“观其行”。具体来看,央行沟通对于直接可控的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持续的预测能力,但对于市场利率的预测能力较差,对于M2增长率的预测甚至存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货币政策转型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规则对烫平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民币汇率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时,数量型规则比价格型规则对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更有效,且能够更好地减小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在货币政策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仍然不能放弃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两种调控手段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汇率预期、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溢价纳入到扩展的开放型泰勒规则汇率模型之中,从理论上阐释了人民币汇率动态变化的成因,并结合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NARDL)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扩展型泰勒规则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且在长期与短期内相异。具体而言,中美息差、产出缺口差、物价差及汇率预期(特别是在贬值预期的环境下)能够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产生较强的“叠加”影响。在扩展的泰勒规则汇率模型中,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作用较大,其次是汇率预期,投资者的逆向选择使得风险溢价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因此,货币当局应建立可预期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有效监管资本流动和降低风险溢价,避免公众形成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并以此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意、均衡的区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9.
张勇等 《统计研究》2015,32(5):32-39
文章在货币当局与市场主体存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探讨了货币当局实施未预期的宽松性政策时,市场主体预期时变性在这一政策行动影响信贷市场融资成本过程中的机制。首先,我们采用外部融资溢价度量融资成本,提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未预期的宽松性政策通过作用于市场主体预期的时变性特征,进而影响外部融资溢价的非线性效应假说,然后,建立包含货币政策变量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信贷利差模型和市场主体预期形成模型展开检验。研究显示,未预期的宽松性政策会暴露出经济不良的私有信息,从而使市场主体形成悲观的经济前景预期。而且,在经济衰退阶段,政策行动促使市场主体预期恶化的影响效应较小,会较大幅度地降低外部融资溢价;在经济扩张阶段,政策行动促使市场主体预期恶化的影响效应将会越大,进而较小幅度地降低外部融资溢价,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主体预期形成方式的时变性,影响到未预期宽松性政策降低信贷市场融资成本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