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安  戴岭 《统计研究》2020,37(6):3-14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的提出与改进为考察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特征提供了可能,但缺乏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GVC分工的多维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相关研究。为此,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对各国出口的增加值进行分解,提出衡量分工深度和广度的GVC分工程度指数和集中度指数,并重新构建了GVC地位指数,形成了衡量GVC分工程度、地位、集中度三维特征的指标体系。本文进一步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对2000-2014年GVC分工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GVC分工程度总体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趋势,其中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GVC分工程度相对较高;七国集团的GVC分工地位相对较高但有所下降,金砖国家的GVC分工地位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正在缩小,GVC分工的全球化生产程度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
国际分工地位是国际贸易获利的基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以增加值对进出口的重新衡量.以出口不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上、下游参与度和Koopman的GVC分工地位指数不能反映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增值能力,也不能涵盖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全部内容.考虑以上两个因素重新测算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现: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有一定的提高但不是趋势性上升,呈现波动性.以增加值标准重新测算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比较优势基本上吻合,全球价值链中比较优势并没有明显升级.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全球价值链升级与重构的大背景下,利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根据GVC生产分解模型构建全球价值链地位综合衡量指标,实证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对双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向投资提升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相对位置和生产活动所能获得增加值的能力,对双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继续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由全球性向区域性转移的大趋势,构建同时符合双方实际需要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全产业链的功能升级。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测度显示性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GVC指数和价值链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系统考察中国制造业在“RCEP”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中竞争优势地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区域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高低,并对中国制造业在这两个地区竞争优势和分工地位的异质性进行深入探讨。对各国进行指标排名后发现:在“RCEP”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中国制造业均具有较高竞争优势地位。相比之下,其竞争优势在“一带一路”地区更强;无论是相比“RCEP”成员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情况均为“较低参与程度,较高分工地位”,且在“一带一路”地区的分工地位高于“RCEP”地区;在“RCEP”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中国制造业参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均为主导,且在“一带一路”地区的主导地位更突出。  相似文献   

5.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岚 《统计研究》2014,31(5):17-23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发展轨迹。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不同,导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实现了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而对于中高技术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 “锁定”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随全球分工网络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借助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持续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附加值获取能力。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估计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并验证了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态整体符合"微笑曲线"特征,且存在整体下移和扁平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链长利薄困境,面临着价值链曲线的链内底部锁定和链段整体下移的双重"低端锁定"风险。在传统的测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上下游生产长度基础上,引入以国内分工为主的国内价值链,构造反映国内外双循环的双重价值链参与度,对比单一全球价值链和双重价值链下的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发现,参与双重价值链分工对企业增加值率有显著提升,其提升效用稳定高于企业单一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效果。首次论证了依托国内外双循环的双重分工,从价值链的链段整体攀升和链条位置升级两个方面突破"低端锁定"的可能路径,为中国制造业依托国内外双循环走出"低端锁定"困境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和调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被赋予新的内涵。文章从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贸易视角,基于WIOD数据库和WWZ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制造业国内增加值DVA和RDV比重上升,国外增加值FVA比重下降,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多环节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2004-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度缓慢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下降态势,但前向参与度上升,中间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提升;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在参与分工中价值链提升及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影响。资源禀赋和生产环节技术密集度差异影响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和地位;计算机光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前向垂直专业化(VS1)程度有所上升,从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逐步向生产中间产品出口国位置转化。  相似文献   

8.
<正>生产性服务业[1]可以为制造业生产流程优化、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提升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实现“补短板、强弱项”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是引领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四川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研究中,我国学者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制造业的升级途径进行细致的实证研究,但是对于制造业中基于某一具体产品的细分产业方面的升级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框架,在对中国PCB(印制线路板)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戴翔等 《统计研究》2018,35(6):56-67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出口存在着名义增长和真实增长两种情形。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当前中国制造业名义出口面临“天花板约束”,而破除约束的路径之一就是依托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实现真实出口增长。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在整体和细分层面上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样本经济体2000-2014年制造业出口内含服务增加值。研究发现,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层面,以出口内含服务增加值为表征的制造业服务化有深入发展趋势,但中国在样本经济体中排名较为靠后。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与制造业出口内含国内服务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内含国外服务增加值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破除出口“天花板约束”,依托制造业服务化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具有广阔空间和余地,也是可行的路径之一,但需要区分制造业出口内含的服务增加值来源结构。即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弱化制造业发展对国外服务业的依赖,对确保上述路径可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梅 《统计与决策》2012,(10):120-123
文章通过对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RCA指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伴随制造业总体RCA指数不断提高的同时,各行业RCA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后再以相关年度资本、劳动、外资、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对RCA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出制造业RCA演化中的各要素禀赋的贡献特征,在解释RCA演化的同时,研究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实现比较优势的提升,进而改善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2.
尽管国内价值链战略被视为助推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受制于忽略异质性的不足,已有研究很难进行企业层面的系统分析。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汲取增加值贸易与微观计量的双重优势,整合2002年、2007年、2010年、2012年省(区、市)间投入产出数据、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的海量信息,构建了一个可以连接新新贸易理论与国内价值链的分析框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大幅提升,但是提升背后隐藏着偏好加工制造、排斥服务投入的倾向;进一步考虑贸易类型、区域空间与所有制差异,也未改变国内价值链嵌入度的上述倾向;由于在位效应(存活企业的平均加权变动)构成了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偏向加工制造、排斥服务投入的主要原因,我国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整合存在着循环累积的低端陷阱。本文的以上发现不仅补充了国内价值链的研究框架,同样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受制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体系下的低值困境,嵌入国内价值链(NVC)被视为是助推我国加工贸易价值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OECD-ICIO数据库,采用Wang等(2017)的增加值核算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11年我国代工行业嵌入GVC与NVC下的国内增加值率,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GVC和NVC下国内增加值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观察期内我国代工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出口转内销”的发展态势,但嵌入NVC对国内增加值率的拉动效应明显弱于GVC,加工贸易快速的价值攀升主要来自GVC的支撑;NVC下的价值攀升相对滞缓主要缘于“国内配套政策缺失→内销不畅→更多国外要素嵌入”的困境.因此,未来的转型升级应当强化国内产业配套措施,扭转粗放经营模式,才能真正借助NVC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价值攀升.  相似文献   

14.
潘安 《统计研究》2018,35(1):53-64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含碳、碳排放转移规模以及碳贸易条件指数的实际水平。本文的创新在于将总贸易核算法应用到对外贸易隐含碳的研究领域,改进了传统对外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更为全面地分析贸易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碳排放责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统计与决策》2007,(10):119-121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演进为跨国公司进行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创造了市场范围和便利条件,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也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本文在对国际分工演进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针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把微观层面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渠道的特征与宏观层面企业所在产业或行业的特征相结合,试图考察产业异质性对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渠道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服务业,制造业更依赖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中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的协调配合有一定的启示,有利于促进资金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7.
软预算约束及其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Schaffer图方法,建立了衡量软预算约束及其预期的量化指标,检验了软预算约束现象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存在性,并用OLS方法研究了软预算约束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依然存在软预算约束的现象,并且软预算约束问题会提高企业的负债融资水平,导致债务资源的配置扭曲.通过软预算约束企业产权性质分析发现,软预算约束倾向于发生在具有国有产权或国有背景的企业,但在非国有部门也存在一定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杨蕙馨  张红霞 《统计研究》2020,37(10):66-78
基于增加值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分解模型,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前向与后向产业关联下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进行测度,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吸收能力与技术差距两个重要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同时,运用双重差分、工具变量法以及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①我国制造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国际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②吸收能力能够强化这一正向影响关系;③技术差距在后向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中呈倒U 型调节作用,而在前向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中呈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推动了网络嵌入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从组织网络向全球价值链领域的繁衍,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利用全球价值链嵌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OEM和ODM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代工联盟,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机制.在全球化开放创新的背景下,代工制造业的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行为受到当地知识产权保护和融资约束等制度环境的影响.文章利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代工制造业的企业调查数据和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融资便利的经济环境中,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相对更重要,政府在配套资金、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融资支持和服务对代工制造业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基于现有的样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尚不确定.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建立反映数字贸易依托部门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将数字化分工、传统分工以及融合分工价值链纳入到统一的生产分解模型,直观地测算出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研究发现: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占全球价值链的比重显著提高,全球数字价值链分工格局具有典型的聚集效应和阶梯分布特征,中、美、德等国家在全球数字价值链中获利能力较强,高技术制造业部门是全球数字分工中增加值最为集中的部门;最终需求变化是驱动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演变的重要因素,但在产业影响层面差异较大;全球数字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新冠疫情对全球分工体系的冲击,起到了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稳定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研判全球数字价值链分配格局,分析数字经济下全球分工新格局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