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果是具有出口创汇比较优势的生鲜农产品。采用1996—2013年水果贸易数据,分析中国水果对东盟的出口形势;运用三元边际方法探究水果出口增长路径,并进一步着重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水果出口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水果对东盟总体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价格边际带动,其次是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价格边际对东盟各国出口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因国家而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了水果出口,尤其是出口数量,应从水果出口长远发展考虑,提供更为丰富的出口水果种类,实现水果出口沿着扩展边际增长;提高水果附加值,实现水果出口沿着集约边际增长;与东盟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贸易联系,降低双边贸易成本。  相似文献   

2.
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出口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机制.随后,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统计的企业出口数据将出口增长分解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不同类型的贸易成本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降低企业出口的固定成本提高了扩展边际,但降低了集约边际,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通过扩展边际促进了出口增长.本文还发现,经济规模、固定贸易成本、地理距离主要通过扩展边际影响出口.上述结论对于区分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知识产权保护测算指标的估计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3.
李顺毅 《统计与决策》2016,(15):129-132
文章基于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的30164个样本,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具有正向作用,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有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增加,同时也推动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出口;在影响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集约边际产生的效应大于扩展边际,即促进出口企业增加出口额的作用更加突出;从不同区域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出口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和企业异质性理论研究中国出口的二元边际,得到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三个特点:(1)中国出口主要依赖集约边际,广延边际起辅助作用;(2)中国出口的集约边际增长缓慢;(3)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均受地缘因素的影响.结合引力模型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得出二元边际对中国GDP、出口目的国GDP和常数项均显著,集约边际对多边贸易阻力显著,而广延边际并不显著;出口贸易总额和二元边际对双边贸易成本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KWW法扩展,从产业角度创新出口增加值核算方法。分解量化金砖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比较其在全球产业间的流动。不仅得到更真实的贸易利得,还实现了对出口增加值在全球行业间流动的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14年,中国该行业出口增加值经快速增长,远高于其他国家。2013年后增速回落,出口增加值率先降后升稳定于30%。中巴俄出口增加值率为30%左右,印度最低。(2)从全球流动现状看,金砖国家最终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较高。其中,中巴中间产品贸易有较大增加,深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国的重复统计项和出口返回部分最高。而俄印最终产品贸易比重不断增加。生产日益“碎片化”背景下,扩展的KWW法对研究出口增加值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凤 《统计研究》2015,32(3):36-45
替代弹性和异质性参数是决定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影响程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借鉴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推导出能反应市场结构的结构引力模型,并使用200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29个产业的出口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个产业的结构参数(替代弹性和异质性参数)进行估计,并考察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总出口和扩展边际影响的程度。结果发现,大部分产业(29个产业中有22个)结构引力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对10个产业结构参数的估计也同理论预期一致;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总出口和扩展边际的影响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政策含义上意味着贸易便利化政策和产业政策应相互结合,保证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丹  何雅兴 《统计研究》2020,37(3):3-19
在进口中间产品的贸易格局下,我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难以持续增长的深层次因素需要从出口国外增加值的演变动态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出口中原材料的来源地和国家间增加值的核算平衡关系建立生产核算模型,直观地测算了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将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变化分解为进口国增值能力、进口国技术水平、国际贸易联系、我国技术水平、出口水平变化五部分,并讨论了我国出口边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沿着二元边际变动是影响我国出口国外增加值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出口边际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水平企业发现,国际贸易环境、规模经济和政策扶持仍然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出口的外在条件,而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因素则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在海外市场生存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司的农产品统计数据,运用CMS模型分析了“入世”前后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及其变动。分析发现:1995-2001年和2002-2005年两个阶段果蔬产品和水产品的出口增长源泉主要在于需求因素、竞争力因素,但趋势是世界进口需求拉动贡献不断提高,而竞争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下降;结构因素中市场结构影响很小,而产品结构则是抑制出口增长;肉类产品前一阶段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而后一阶段则转为需求因素和结构因素。这表明“入世”以来世界需求扩张对三种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效应明显,但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均在下降,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世界需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9.
嵌入国际分工网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国内分工网络的发展是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中国省级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发现,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的更偏好国际分工网络的趋势,国内区域间分工程度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计量分析表明,“为出省而进口”胜于“为出口而进口”,但进口因挤出效应而弱化了区域间关联效应;出口增长促进了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网络,推动了国内分工发展;FDI主导的分工网络抑制了区域间分工,地区GDP水平、技术地位和政府干预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产生系统性冲击。本文基于ADB-MRIO2022数据库,应用前沿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10—2021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动态演化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一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的区域化属性逐渐增强,其中美洲地区(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最为明显,美国正逐步分散贸易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其主导的局域网络脆弱性,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大,不利于以中国为主导的局域网络应对特定性冲击。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在高技术制造业网络中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发展数字经济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一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占据“织网者”优势,扩大贸易影响力,但仅对处在网络中心与近中心的国家的接近中心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兴经济体要打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封锁困境,必须提升增加值贸易流量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主要出口对象国相对多元化。本文发现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具有长期结构性特征,揭示了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中...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量已经有所突破。与此同时产品出口是否也变得更加稳定?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决定贸易联系的长期发展,稳定的贸易联系有利于中国企业的稳定发展。本文利用高度细分且重复观测的出口纵向生存数据,利用Cox随机效应混合模型进行两种时期的对比研究,并在模型中考虑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总体上,向沿线各国出口贸易更加稳定,各地区差距明显缩小,高技术产品出口稳定性显著提升,技术型产品与非技术型产品拉开了差距,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倡议的提出对于GDP或人均GDP较低国家的出口稳定性推动最明显,尤其体现在技术型产品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出口贸易几乎不受汇率波动影响,倡议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远距离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且较大的初始贸易额所带来的优势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双边贸易联系的紧密性体现得更明显,而且双边贸易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技术型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作为信息搜寻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有利于缓解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稳定企业出口预期,保障出口企业的持续生存。本文首先基于Fernandes 和 Tang(2014)的研究框架将互联网深化程度和出口集聚同时纳入到异质性贸易企业模型,在剥离出口集聚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基础上,从理论视角揭示了互联网深化程度提高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特别是出口持续生存的内在机理与方向。研究发现,不同于出口集聚会同时影响企业的需求冲击和成本冲击,互联网深化带来的信息溢出效应会通过贝叶斯法则(Bayesian Rule)使得企业修正其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提高其对目的国市场成本冲击的估计精度,从而在互联网深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临界生产率较低,有利于其出口参与度和出口稳定性的提高。然而互联网深化程度提高不影响企业在目的国市场产品出口的集约边际。本文使用2000-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企业-目的国-产品层面实证检验了本文的理论命题。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降低信息不确定性的微观机制,以推动外贸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tends the standard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RD) design to allow for sample selection or missing outcomes. We deal with both treatment endogeneity and sample selection. Identification in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quire any exclusion restrictions in the selection equation, nor does it require specifying any select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can therefore be applied broadly, regardless of how sample selection is incurred. Identification instead relies on smoothness conditions. Smoothness conditions are empirically plausible, have readily testable implications, and are typically assumed even in the standard RD design. We first provid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tensive margin” and “intensive margin” effects. Then based on thes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nd principle stratification, sharp bound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treatment effects among the group of individuals that may be of particular policy interest, that is, those always participating compliers. These results a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academic probation on college completion and final GPAs. Our analysis reveals striking gender differences at the extensive versus the intensive margin in response to this negative signal 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4.
施炳展 《统计研究》2011,28(5):27-32
 内容提要:采用出口份额加权的广度指数、对数平均(logarithmic mean)加权的数量指数和价格指数、类似G-L指数核密度分布曲线,本文将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分解为广度(extensive margin)、数量和价格。结论发现,中国出口增长70%源自数量扩张;价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没有明显上升趋势,对市场份额提升的贡献度仅为10%左右;从跨国比较看,中国出口数量高于其他出口大国,价格低于其他出口大国;中国主要依靠数量优势实现了出口第一。实现竞争模式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格局,地处"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的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天然和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现状,发现出口结构不合理;采用引力模型,通过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阿拉伯国家出口的不同因素,并从高新技术产品总量层面和大类层面上分别测算了中国对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出口潜力;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魏浩  刘吟 《统计研究》2011,28(8):34-42
 本文利用全球125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所有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亚洲发展中国家四个层面,实证分析了进出口贸易对世界各国以及不同类型国家国内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作用以及在影响收入差距所有因素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所有国家来说,进口和出口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影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金融发展程度因素和高等教育因素是影响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2)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进口和出口因素是影响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进口因素和出口因素的影响系数比较大且都比较显著,进口增加有利于扩大收入差距,出口增加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经济自由度也是影响发达国家国内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3)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和出口因素对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较小且都不显著,只有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和基础教育因素具有显著性。(4)对于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出口贸易因素是影响亚洲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进口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出口扩大了收入差距,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考察结果相比,进出口贸易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更大,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