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中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入世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利用WIOD数据库,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分解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获益能力低于美国,且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下游位置;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隐含大量的国外增加值,中间产品的国外增加值比例在不断上升;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多,但国内价值链构建和发展却相对薄弱;技术类别越高的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相对越高,但却明显低于美国;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大幅缩小了中美贸易失衡,且技术类别越高贸易失衡缩小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产出供给和投入需求两个视角对中国钢铁行业国家价值链嵌入位置进行测度,对产出上游度与投入下游度位置变化进行结构分解,通过对主要驱动因素的再分解,进一步揭示了导致中国钢铁行业国家价值链嵌入位置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产出供给链视角看,钢铁行业呈现“产出供给下游化”特征。(2)从投入需求链视角看,钢铁行业融入投入需求链程度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3)从产出上游度和投入下游度变动结构分解结果看,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为引起钢铁行业产出上游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中间品需求网络效应为引起中国钢铁行业投入下游度变化的主要因素。(4)基于产业结构关联视角对驱动因素的再分解结果看,反馈效应、溢出效应Ⅰ增加,钢铁行业融入产出供给链的程度加深,而内乘数效应、溢出效应Ⅱ增加,钢铁行业融入投入需求链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鉴了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运用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1995-2011年共17年的出口垂直专业化进行了重新评估.新的计算结果显示:(1)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指数在2005年出现了下降趋势;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为中国出口提供的中间品的比重出现下降,而新兴经济体的这一比重则上升较快;(2)中国垂直专业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品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重复计算中的国外增加值比重则迅速扩大;(3)中国参与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仍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各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在2005年前后也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了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呈现出优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 1997-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润君  潘文卿  陈杰 《统计研究》2011,28(10):47-53
 本文以中国1997年与2007年8个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前后向关联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在加强,无论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前、后向联系值都较弱的地区数在减少,联系值都较强的地区数在增加。具体地,除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后向联系值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而除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前向联系值呈现上升势头。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两头在外”发展模式的影响,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后向影响力都在减弱,其中尤以后向影响力的减弱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增加值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了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不同于存在重复统计问题的现行总值核算方法,本文基于区域流出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框架,重新构建了增加值核算下的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分别对经济周期联动性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验证了Frankel-Rose效应的存在和国内区域分工的替代性特征;从“地理偏好”角度,本文发现增加值供求的地域特征会强化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进一步,“第三方效应”分析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很大程度经由国内其他区域传导经济波动,而价值链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则基本不受第三方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际分工地位是国际贸易获利的基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以增加值对进出口的重新衡量.以出口不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上、下游参与度和Koopman的GVC分工地位指数不能反映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增值能力,也不能涵盖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全部内容.考虑以上两个因素重新测算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现: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有一定的提高但不是趋势性上升,呈现波动性.以增加值标准重新测算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比较优势基本上吻合,全球价值链中比较优势并没有明显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建立反映数字贸易依托部门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将数字化分工、传统分工以及融合分工价值链纳入到统一的生产分解模型,直观地测算出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研究发现: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占全球价值链的比重显著提高,全球数字价值链分工格局具有典型的聚集效应和阶梯分布特征,中、美、德等国家在全球数字价值链中获利能力较强,高技术制造业部门是全球数字分工中增加值最为集中的部门;最终需求变化是驱动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演变的重要因素,但在产业影响层面差异较大;全球数字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新冠疫情对全球分工体系的冲击,起到了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稳定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研判全球数字价值链分配格局,分析数字经济下全球分工新格局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我国各省内、国内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经济规模及价值链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各省份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协同发展,价值链关联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是该影响的中介变量。在异质性方面,服务业数字产业化以及制造业产业数字化促进各省份协同参与三重价值链的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对各省份价值链后向耦合协调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前向耦合协调度,在东中部省份以及农业采选业服务业中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我国应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借助数字经济优势促进各省份协同嵌入省内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兴起的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因能消除传统贸易的"统计幻象"、准确核算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贸易利得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贸易价值增值的视角,梳理了以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增加值贸易核算的研究成果。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垂直专业化的测量及其发展、增加值贸易与贸易增加值核算理念的差异、以及它们与传统总值贸易核算的区别与内在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研究油气资源开发与陕西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对陕西油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陕西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陕西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陕西油气资源行业的投入效应、产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油气资源开发行业特别是下游的石油化工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效应,能较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Novy(2013)的基础之上,利用1997年、2002年与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进行了中国区际贸易成本变动的测算与分解。结果显示:首先,不同于传统贸易流量的测度,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测度表明,1997-2007年的区际贸易成本不仅未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其次,尽管当前的区际贸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下降主要体现为以内陆地区和初级产品带动的低端化整合。最后,进一步地利用双边分解,本文发现低端化整合的迹象可能在于邻区偏少、产业同构度过高与政策缺失下,东部沿海更多利用国外需求进行替代所致。随着东部沿海的对外依赖程度提升,区际分工整合将会面临“初级产品分工整合加快→服务行业过度出口→遭受出口俘获→初级产品分工整合进一步加快”的恶性循环。因此,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扭转市场分割激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区际整合质量。  相似文献   

13.
首次运用非循环指向图(DAG)方法排列出中国8个主要出口地区的出口同期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VAR建模以及预测误差方差分解,进一步考察了各地区出口的信息传导过程.实证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同期影响是各地区之间出口的主要的同期影响;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和山东的外生性很强;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外生性相对较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山东是其它地区出口波动的主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尽管国内价值链战略被视为助推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受制于忽略异质性的不足,已有研究很难进行企业层面的系统分析。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汲取增加值贸易与微观计量的双重优势,整合2002年、2007年、2010年、2012年省(区、市)间投入产出数据、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的海量信息,构建了一个可以连接新新贸易理论与国内价值链的分析框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大幅提升,但是提升背后隐藏着偏好加工制造、排斥服务投入的倾向;进一步考虑贸易类型、区域空间与所有制差异,也未改变国内价值链嵌入度的上述倾向;由于在位效应(存活企业的平均加权变动)构成了国内价值链嵌入度偏向加工制造、排斥服务投入的主要原因,我国制造业的国内价值链整合存在着循环累积的低端陷阱。本文的以上发现不仅补充了国内价值链的研究框架,同样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涛等 《统计研究》2019,36(4):60-70
基于2012年中国31省市的投入产出表,借鉴国内资金流量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社会核算矩阵理论编制了中国省际贸易矩阵,估计和分析了各地区省际间贸易往来规模及特征,并进行了各地区贸易往来影响效应的比较。结果发现:北京、海南等省际贸易依存度较高,四川、山东等省内贸易比例较大,江苏、北京等省际贸易总量较大,而青海、西藏等省际贸易总量较小;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较为密切,同时一些中部省份是贸易流入的主要地区;北京、上海等呈现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有着较强的感应度和较弱的影响力,宁夏、陕西等西部省份呈现较强影响力和较弱的感应度。  相似文献   

16.
刘波  徐蔼婷 《统计研究》2018,35(2):109-118
随着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扩张,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的关联逐渐增强。本文结合我国非正规经济特征对国家投入产出表做进一步开发,编制出1992、1997、2002、2007和2012年5个年份的非正规经济投入产出表;然后采用Leontief逆矩阵及其结构分解技术对非正规经济的产出乘数效应和经济关联效应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关联,逐渐成为支撑正规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拉动增长的巨大潜力;2非正规经济内生发展机制、非正规经济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反馈机制和关联机制均有好转,说明非正规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愈加通畅;3动态乘数效应、动态反馈效应和动态溢出效应对非正规经济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差异,政府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4—2017年京津冀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超前系数、Moore值和Lilien指数等指标对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产业结构变化,以衡量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第一、二产业滞后发展,第三产业超前发展,整体处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2)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排序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北京市TS值呈逐年攀升状态,而天津市和河北省的TS值自2014年后才缓慢上升,北京市产业转型升级高级化明显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4)北京市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不同于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市总结构效应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推动力是内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