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首次系统分析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地理机制.理论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在直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来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前者是一种正的空间外部溢出,而后者是一种负的空间外部溢出.经验研究进一步发现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经济集聚的直接促进和正的空间外部溢出来实现的,正是在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差异性和集聚性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大量关于吸引FDI的税收竞争,但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基本沿用国家之间竞争的模型,没有引入地方竞争的特殊激励。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形式及其原因,然后尝试通过建立一个考虑地方政府特殊激励的税收竞争理论模型分析,以此对我国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地方政府过度税收减免是一种双输的政策,惟一获利的只是外国资本;中央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限制和消除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是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深层激励等。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保序主成分评价法对两方面测算,将二者对比研究;引入绝对与相对不平等测度,并将Gini系数及其分解推广到多维场合,更深入、全面地度量数字经济水平以及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一维Gini系数仅从水平高低度量地区差异,而多维Gini系数可以反映地区差异的多维特征,提供新的地区差异测度;基于莫兰指数构造检验统计量,检验数字经济是否可以打破经济发展的地理位置限制,并探讨数字经济水平的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总的来说,数字经济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关性很高,相辅相成;从数字经济水平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天津排名靠前,山西(20~27)、河南(23~27)、广西(28→30)、甘肃(27~29)、新疆(25~30)排名靠后,重庆、河北、江西、黑龙江、贵州等地排名进步较大,福建、宁夏、内蒙古、青海、山西、新疆等地排名退步较大;在新冠疫情下,中国多数省份经济水平有一定下降,但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仅有福建、海南略有降低,其它省份数字经济水平仍在提高;中国经济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都较大,主要取决于东—中、东—西地区差异,中—西地区差异相对...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业集聚规模的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规模存在一个均衡水平。文章以我国制造业20个产业为例,分别利用三个描述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构建了不同角度反应当期产业集聚水平是否均衡的滞后调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同显示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非均衡状态,现期的产业集聚水平受短期集聚水平和长期集聚水平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并且我国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2003~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8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文章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政府行为、金融发展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因此,文章提出了中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措施,以期更好的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集聚经济与中国城市体系优化──跨省迁移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中小城市偏向型城市化政策导致了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使得经济增长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体系在1990-2000年间变得更加扁平化。但随着城市化政策的调整,2000-2010年间,大城市的增长更具优势,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逐渐得到优化。使用跨省迁移人口作为城市经济集聚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沿海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提供的经济集聚力是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原因。依据城市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预测中国大规模城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努力降低迁移成本。  相似文献   

7.
集聚视角下云南省工业地域分布与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是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已成为世界上普遍的经济现象。工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利用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N指数对云南工业的区域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云南集聚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云南工业行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一些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布局较为分散。云南工业集聚经济效应虽有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莹 《统计与决策》2006,(10):136-139
1有利的税收竞争:不同的考察视角从不同的视角——国际法、公共部门经济学、税收改革、企业经营和税收观念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税收竞争同其他形式的竞争一样是自发、合法且有利的过程。基于国际法的背景来审视税收竞争,是独立国家的税收主权使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借用产业集聚的概念,创造性地分析了人力资本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扩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影响理论,将影响因素进一步扩展为内外部环境;定量论证了人力资本集聚的速度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与知识地方化的程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韩健  程宇丹 《统计研究》2019,36(3):32-41
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研究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效性。公共投资、私人投资与公共支出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三条主要路径。文章在提出债务规模对三条路径影响都是非线性,且作用可能存在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上,选取2010年到2016年,30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影响经济增长的三条路径进行实证研究。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增加,对公共投资无显著的影响,对私人投资有倒U型影响(拐点约为19%),对公共支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中部地区的政府性债务规模增加对公共投资、私人投资的影响都是倒U型的(拐点分别约为30%和28%),对公共支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的政府性债务规模增加对公共投资、私人投资和公共支出都存在倒U型影响(拐点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陈梦根  张帅 《统计研究》2020,37(6):40-54
本文以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为参照,分别从地级和县级行政区层面研究了1992-2016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受地级和县级人均GDP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的限制,首先利用省级人均GDP与灯光亮度关系估算地级和县级的经济产出水平。基于地级和县级经济产出水平,测算了地区经济差异指数、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证实了各省份、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呈现库兹涅茨倒“U”曲线。对泰尔指数进行四大地区分解,发现了四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是我国地区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根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再次证实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还发现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与地区经济不平衡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教育水平的提升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分别扩大和缩小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但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和政府消费与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非所有的集聚都会带来正效应,长三角地区一些产业集聚已出现生产要素拥挤现象,产业效率下降明显。本文采用区位商及其产值所占比例等指标选取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六大高集聚度的制造产业,通过产业规模指数与利润的相关分析,得出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关系,依据制造业集聚效率特征把集聚类型定量划分为聚集过度、聚集适度与聚集推进三类,并建立区域制造业空间聚集适度分析与预警模型,为合理指导区域产业聚集、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韩宝国  朱平芳 《统计研究》2014,31(10):49-54
本文运用2000年至2011年中国宽带渗透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宽带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宽带引入和渗透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2000年到2011年的数据表明,宽带渗透率每增长10% 能带动人均GDP年增长率增加约0.19个百分点。分析表明宽带渗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网络效应,当宽带渗透率达到约10%后,宽带渗透对人均GDP年增长率的贡献率增加。此外,宽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宽带对于东部、中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而对西部还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西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东、中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截止2012年,中国宽带渗透水平以及宽带传输速率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具有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贸易品生产商的三部门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了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中介部门,定量分析了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冲击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①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冲击对我国产出的影响较为显著,抑制强度达71.3%,持续时间大致为10季;②对于厂商而言,税收冲击会提高产品价格,抑制国外居民消费,引发国内产出下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国内资本和劳动会转向传统贸易品和非贸易品;③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在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虽会导致收敛周期变长,但能更有效应对税收冲击;④跨境电子商务产品替代弹性越小,税收冲击的负面影响越小;且减少替代弹性能使税收冲击响应强度按64.22%的速度衰减,同时使产出波动周期平均缩短4.75季。据此,提出培育品牌卖家、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细化目标消费者、提高消费价格粘性,出台临时性出口补贴应对机制、落实解决出口退税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还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都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Porte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Jacobs外部性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负向溢出效应,Porter外部性对人力资本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因"虹吸效应"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快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房价波动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房价、住房面积、消费习惯及借贷约束等变量引入消费者最优选择模型中,构建出在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条件下,能够检验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面板模型,运用动态系统广义矩阵方法,采用我国29个省市的年度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实证分析。研究显示:(1)我国城镇居民受到较强消费习惯与收入敏感性的影响;(2)房价波动对居住消费的影响为负,对非居住消费的影响为正,且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3)中东西地区房价波动对居住消费的影响均为负,但影响系数差异较大;对非居住消费的影响差异就更为明显,东西部地区影响为正,中部地区为负。分析也表明,我国城镇高房价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导致实证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席玮 《统计研究》2012,29(11):55-60
 本文基于税负转嫁的视角,构造了要素收入有效税率的核算框架,详细界定了各种要素税负的核算范围,并实证测算了1995-2010年中国劳动与资本的实际有效税负。研究发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要素税负也并不算低。其中,间接税对居民消费的转嫁作用、增值税进项抵扣环节的重复计税是劳动、资本有效税率攀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太明 《统计研究》2013,30(1):44-52
 本文基于中国1952-2007年时序数据定量研究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和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并侧重考察两种福利损失的大小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前后的阶段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而言,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并不必然远小于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在相关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内,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大于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是相当普遍的情形。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在重视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草率否定短期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内部民调的地方统计数据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作为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以政府统计工作者为对象调查其对地方统计数据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的判断,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各地统计数据质量总体比较可靠,但是一些地区统计指标的数据准确性较低,"水分"较大,领导干预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