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利用Markov机制转换状态空间模型的平滑概率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扩张的平滑概率较好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的波动存在明显差异,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1952—2008年中国共经历了10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平滑概率为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已步入了第10轮经济周期,经济扩张概率始终处于高位运行,到2008年为止,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的低谷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多变量动态的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2季度的宏观经验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与非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协动性特征显著但非对称性特征不明显,进而揭示出了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总体性,二是数量性。总体性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和本质属性,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目的。数量性则是从数量上观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属性表现,寻找其发展变化规律,在质与量的统一中全面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用统计学的这两大特征研究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既具有全面性,又具有深刻性。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性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在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货币推动型,因为国家对货币供应量的宏观调控松紧有度,因此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随着市场上资金流量的多少涨跌起伏。2)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消费拉动型,社会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察了1952~1999年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并从中概括出我国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其结果表明:就经济波动的持久性、不同变量的相对波动程度和协同变动而言,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基本一致,不过在波动幅度上存在很大差异。以1978年作为分界点,对典型事实所作的动态稳定性检验表明,改革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显著降低了。但是,经济周期的其他大多数典型事实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唐晓彬 《统计研究》2010,27(2):94-97
 经济周期具有机制转换的特点,而传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很难解决像具有机制转换特点的此类问题。为此,本文将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运用到状态空间模型中,并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实证结果表明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正向的冲击,宏观调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周期研究,应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动态双因子(MS-DBF)模型,实现了对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测度、波动状态识别以及关联关系的分析。这对于同时监测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的周期波动态势以及通过周期视角探究宏观金融关联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非对称特征,并且金融周期的波动程度小于经济周期;第二,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阶段,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性,但每轮循环的先行期长短不一;第三,两个周期的联合波动具有区制依赖特征,并且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存在非对称性;第四,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异常波动,使得传统MS-AR和MS-VAR模型都无法准确地识别经济周期阶段,而MS-DBF模型依托联合转移概率矩阵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经济周期的每一轮波动。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正处于“前者收缩、后者扩张”的联合区制状态,经济周期走势深度探底;金融周期虽然处在扩张阶段,但仍位于较低水平。这预示着,现阶段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宏观调控仍然具有一定的政策调控空间,政府部门可以适度...  相似文献   

7.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既是现实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应,也是经济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利用CF滤波法对1978—2010年间中国经济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去势处理,考察了产出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以此参照系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可以将1978—2010年划分为改革探索时期和改革深化时期。就前者而言,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就后者论,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GDP数据修正对经济周期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收集和建立季度GDP实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测定展开了实时数据分析,并深入讨论了GDP数据修正对经济周期阶段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P数据修正引致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我国经济周期在2005Q2至2006Q4间从低速增长改变为高速增长。而且,我们发现GDP数据修正对经济周期平均增长率的影响方向,与其是否影响经济周期阶段性具有相反关系,即当GDP数据修正不影响 (影响) 经济周期阶段性时,它对高、低平均增长率都具有同向 (反向) 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自从Burns和Mitchell(1946)提出了经济周期阶段的具体描述和度量以后,关于经济周期波动机制的研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经典的经济周期分析模式主要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不同周期阶段的持续时间、经济周期扩张和收缩的转变点等来刻画古典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但随着近年来古典经济周期(正增长和负增长交替出现)波动的逐渐消失,增长型经济周期(持续保持正的增长率水平,但是增长率水平的高低出现了周期变化)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核心(Evans,HonkapohiaandRomer,1998)。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出现带来了经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周期性变动,这已是近些年来理论界的共识。本文拟就山西省经济总体的经济周期作粗浅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山西省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和特点,为宏观南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周期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施发启 《统计研究》2000,17(7):59-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迅速提高到1998年的795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波动仍然比较频繁和剧烈。例如,经济增长率最高的1984年仅为15.2%,而经济增长率最低的1900年仅为3.8%,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经济波动究竟是一种杂乱无章的随机波动,还是一种有章可循的周期波动?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不同意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这一说法,认为不能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硬套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上,我国发生的历次经济波动也不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也有人认为,经济周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存在周期性波动。本文围绕这一问题,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存在性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各周期的特点和成因等作一初步探讨,最后运用经济周期模型对未来12年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选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2009—2019年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协同化指数及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以此反映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演变特征及发展驱动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及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与繁荣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呈现阶段分区特征,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不同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此外,各主要变量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双边贸易、营商环境、金融一体化、产业相似及对外投资,其中金融一体化为负向作用。未来,中国可从倡议落实、贸易往来、政策互通与区域合作等四方面与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沟通,共同促进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中国GDP总量序列进行了时间趋势分解并结合实证结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同时以此为视角,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中国经济周期的超制度特征以及转轨期经济波动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14.
龙文 《统计与决策》2022,(23):95-100
文章运用Markov区制转移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时变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沿线国家经济周期的扩张与收缩状态,与各国实际经济增长过程基本吻合;经济周期整体上呈现区制转换较弱、经济收缩与扩张呈非对称性、具有较强的“自维持性”等群体性特征。转型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中长期的区制持久性,而发展中国家持续时间较短;转型国家经济周期以短扩张长收缩为主,发达国家以长扩张短收缩为主,发展中国家则具有上述两种非对称性周期特征。金融贸易、地缘政治、战争冲突、国内局势和自然灾害等是导致沿线国家经济周期波动差异化的重要原因,而海外市场是共同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协同性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大大增强,二者的相关系数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断上升;其次通过因果测算得知,上世纪80年代期间是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而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已经转变成了互相作用;最后通过共同周期测算,得知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不仅在长期内存在协整关系,而且在短期内还存在共同周期,从而证明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改革以来东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比较为例,得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是:1995年是改革之后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一个转折点,在1978~1995年期间东部的波幅大于西部的波幅,而1990~2004年期间则刚好相反.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空间差异的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出口、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徐辉  刘欣 《统计与决策》2016,(12):134-138
了解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环保投资呈现的波动特征,对实现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构建分阶段阈值协整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环保投资的差异性影响.同时,分析了环保投资与COD排放量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二者之间呈现的关联性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环保投资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出现非线性波动;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发生在人均GDP增长率为9.01%处;我国产业结构对环保投资呈现负相关且正在转型与升级;总的来看,环保投资对COD呈现出反常的正相关性,即目前环保投资对COD减排并未实质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内蒙古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一)周期的划分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是从经济周而复始地出现扩张和收缩的意义上来说的,并不代表经济波动具有严格、绝对的固定规则.因而,每一个经济周期之间的特征,如波幅、波峰谷、整体位势以及周期长度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尽管不同经济周期的具体特征各异,但它们在扩张与收缩、波峰和波谷相交替的意义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本文采用的是"波谷一波谷"的周期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MS-VAR模型,研究经济周期与金融资产投资之间的协动性关系,同时分析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经济周期和金融资产投资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经济周期波动,股票成交额波动可看作先行指标,储蓄存款余额为同步指标,而国债成交额变化量为滞后指标;不同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利率的影响效果更好,而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则更适合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文武等 《统计研究》2021,38(3):71-88
剔除第三方效应测度双边价值链嵌入度,考察其与国际经济周期非对称联动间关联。研究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使中国制造业陷入低增值率出口与中间投入高比例进口的困境,进而削弱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扩张的联动,加强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紧缩的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经济周期呈扩张联动低于紧缩联动的非对称特征。该现象在金融危机前突出,危机后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相对而言,融入全球价值链大幅削弱了中国与经济增长较为稳健的发展中国家、非欧盟国家经济扩张的联动,又大幅加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欧盟国家等危机多发国经济紧缩的联动,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要规避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稳增长的阻碍,中国须提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份额,并着力降低中间投入进口比例。本文发现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非对称特征,并基于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典型特征解释成因,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实施稳增长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