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创业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住在农村的柳青亲身经历了合作化运动的过程,深刻认识到农业合作化道路对改变小农经济的历史命运的重要意义。他的《创业史》以非凡的气势、精巧的构思、生动的人物形象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杰出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的人是《创业史》处理政治与日常生活关系最核心的环节。批评者和作者在就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上并未达成一致。柳青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历史细节,还写出了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和思考。柳青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倡导在社会关系中考察人,在政治语境下深入日常生活。从辩证法出发,柳青有效地处理了政治与生活的良性关系:以生活为主体,以政治为主导。  相似文献   

3.
如果将《创业史》第一部的初版本与修订本比较,可以发现柳青对初版本作了诸多修改,其因有三:一虽然文革已过,但作者受时潮影响未减;二作者重病在身,孤独自处,“左”毒未消;三身体受损,作者的审美鉴赏力未能如前保持。因此,从文本的艺术价值着眼,今后重印《创业史》第一部,宜以初版本为准。  相似文献   

4.
5.
现代教育注重科学与民主两大主题,但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民国教育多在都市,而广大的乡村则夹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由此使得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的个性解放意识呈现复杂的态势,这直接反映了教育的多元性特征.柳青作为接受过民国时期的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其文学创作亦呈现复杂性的特征,这在其创作的《创业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创业史》在凸显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解放这一根本主题的同时,既有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个性解放主题的深层皈依,又有传统教育制导下的个性压抑,由此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多重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文化语境的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声音的变化区间表现为从十七年时期的政治呼应到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揭秘,《创业史》和《白鹿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创业史》的叙事声音外显强烈,叙述人突显政治运动的历史推进作用,《白鹿原》的叙事声音隐蔽内在,比较注重展示文化心理的行为支配力量,因而文本中的经济困顿、恩怨相报、性别压制等在不同叙事声音的传播下,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意蕴,清晰地体现了当代小说中叙事声音的着色功能。  相似文献   

7.
柳青于1951年出版的《铜墙铁壁》,是一部最早书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尚严肃的史诗品格。在此作品的评价史中,“史诗性”长期遮蔽“史诗”,造成作品遗落在新中国文艺经典行列之外。作为建国史诗,《铜墙铁壁》是用文学的方式,既高度关怀建国政治,又创造性地呈现了建国政治中丰富的“历史人心”状态。作品描写主人公石得富在战争中的一系列行动,既展现出人民英雄的心灵史轨迹,又彰显了人民战争的历史正当性源泉,即人民自身的身心安顿。“安心”品质,既奠定了新的中国,又锻造了新的人民。其文明论意义,正是以文学方式探讨了新中国的“性与天道”这一立国根基问题。  相似文献   

8.
秦腔作为关中最受欢迎的戏曲文艺形式,是关中人最为重要的精神食粮。在柳青等陕西当代第一批作家的创作中,秦腔只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染作品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的元素。然而到了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第二代作家身上,秦腔已经作为一座挖掘不尽的矿藏,在塑造人物、营造气氛、结构作品、推动情节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秦腔的慷慨悲凉、热耳酸心的美学特点内化为陕西当代小说的美学追求,直接的影响了陕西当代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兴”是《诗经》的灵魂,“象”是《周易》的内核。“兴”反映的是上古先民认识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根本方式,“象”标志着主体自觉的意义生成机制。从《诗经》到《周易》体现的是“兴”思维到“象”思维的发展。“兴”思维中现象和意义的生起是无性的,而“象”思维中现象和意义的生起是有性的。“兴”与“象”有着“体感”与“观思”的不同。“兴”并非凌驾于“象”之上。“兴”有其缺陷,即主体蒙昧性;“象”有其优点,即主体自觉性。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论”是对“兴”的超越性复归。  相似文献   

10.
严复并未对自己提出的“信、达、雅”进行严谨、明确的界定和阐释,实际上,“信、达、雅”只是三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如何理解、运用,往概念中填充什么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或准则)应用于翻译实践,则见仁见智;而对严复译论的各家争鸣,便缘出于此,其中不乏无意(或有意)的误读与曲解。欲探严复心中的“信、达、雅”究竟是何种境界,须辨析其“译例言”,兼顾其翻译实操,以免望文生义。严复认为,翻译应该既“信”且“达”,但是,求“达”弃“信”,固不可取。其言下之逻辑乃是:1.既“信”且“达”,而“达”至重;2.“信”未必“达”,“达”则必“信”;3.“雅”有助于“信”、“达”,使译作“行远”。若以一言蔽之,即:以“达”为尊,既“信”且“雅”。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技术发展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人们对许多伦理问题思考。现代技术价值使技术与伦理发生联系,并使技术发展冲击传统伦理成为可能.它促使人们在反思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建构保证技术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道德规则和职责——技术伦理。建构技术伦理要考虑到人类自身伦理和人类社会伦理的建设问题。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后者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不仅是一部小说 ,它其实还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伦理世界。它的伦理世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西门庆以及其他人物的社会生活、经济行为这个“经线”的描写 ,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新兴商人以及社会各阶层所特有的经济伦理世界 ;其二是通过金、瓶、梅以及其他女性的家庭生活、性的行为这个“纬线”的描写 ,展示了明代中晚期广大妇女在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上所特有的道德伦理世界。我们既要看到其历史进步性 ,也要批判其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13.
《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皮特.斯特恩斯等所著《全球文明史》中体现出来的世界史方法论和体系思想,笔者认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不应是对应关系,中国以外国家、地区史不是世界史,只有从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研究才是世界史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学内部学科分支类目重新斟酌的建议,并结合《全球文明史》就具有整体观念的世界史的编纂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民族和国家依次排列的历史著作不能称为世界史。世界史是一门独立学科,任务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随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实现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的伦理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伦理学角度观照《金锁记》可以看出,七巧的悲剧实际是在婚姻、金钱、情欲的三重枷锁下人性的毁灭和扭曲。通过对人物的毁灭的伦理分析,实现对封建伦理道德尤其是封建贵族文化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们进行了以下专题研讨 :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质、核心及其基本性质 ;三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四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20年中国土地调查(CLES)农户问卷数据,实证分析信贷支持对农户农业创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获取信贷支持会显著提升农户从事农业创业的概率,且该结论在工具变量、替换变量和稀有事件模型等检验下依然稳健成立;相比老一代和低教育水平农户,信贷支持会更加显著地促进年轻代和中高教育水平农户从事农业创业。从影响机制看,信贷支持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获取技术优势来促进农业创业。进一步讨论发现,银行信贷和民间信贷等不同信贷渠道均能有效促进农业创业,且信贷支持也能显著提升农业创业绩效。  相似文献   

18.
只有基于伦理智慧的技术创新,才是更可靠、更长久、更具威力的"经济发动机".没有伦理优势的技术创新,是行不通的.技术创新的伦理智慧,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有来自于科技本身发展的制约;有来自于伦理观念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有来自于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制约.技术创新的伦理智慧应该是在开放性的技术创新-伦理智慧的轨道上,"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应该是在企业伦理守则的保护下,最大化地发挥技术创新的能量,从而推动世界进步.  相似文献   

19.
只有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去考察,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前提,是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条件.今天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危机并未解决,只不过随着矛盾和危机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回旋余地.随着全球性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和危机的加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根据对世界形势和革命进程的分析,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其内容包括: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体系性,世界体系有“中心”与“外围”的差别,资本主义世界存在“总危机”并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于“世界革命”,社会主义的实现首先在于“一国建成”,世界历史中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斯大林的世界历史观具有内容和影响上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也要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