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对话意识与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1938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参与和组织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包括发表演讲、成立东西方交流协会、协助《亚洲》杂志编务、创建赛珍珠基金会等,充分体现出她的跨文化对话意识.赛珍珠的社会活动中包含着强烈的对话意识,对其社会活动及其特征的研究是全面把握赛珍珠一生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在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同时,长期阅读西方小说,同时博览中国作品,特别是小说,最后走上了研究、宣传和翻译中国小说的道路,发表多篇中国小说论,包括诺奖受奖演说《中国小说》。她的研究跨越中西文化,将中国小说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历史考察,同时带有自然而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对话性,并倡导、也体现出一个跨文化对话者所应具备的他者智慧。研究赛珍珠所做的中国小说研究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局限,对于当下的赛珍珠研究、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展开,对于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讲,只是她介绍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许多演讲或发表的许多文章的一篇。最近发现她1930年发表在《金陵光》上的英文论文“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以及她在北京华文学作演讲和生活两个月的情况的有关资料。中美三所与赛珍珠有关的大学拟联合出版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赛珍珠研究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特别是新时期以后,这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由于赛珍珠及其创作在全球化时代越发显现出其现实意义外,还得益于多样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研究还可以而且应该更为合理地运用已有的研究方法,并开发利用更多更新的批评方法,俾使我们的赛珍珠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充分地利用赛珍珠留下的文化遗产,汲取她在跨文化领域的智慧,为21世纪人类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我们对赛珍珠非小说作品的研究仍须加强和深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是其非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中,赛珍珠从历史入手,追根溯源,客观地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使自己的研究深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层面;她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公正地品评其得失;同时,她的研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良好的跨文化素质,凡此种种,对于人们从事跨文化研究均有很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她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异国的写作风格,而让她成名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如何看待中国式小说创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无疑为赛珍珠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赛珍珠进行其跨文化写作。对于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跨文化写作的文学价值的肯定,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但早在1930年,中国的赛珍珠介绍业已开始。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赛珍珠接受走过了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褒贬不一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盘否定再到新时期以来的逐渐走向公正客观评价的历程。特别是到了世纪之交,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倡文化多元、推崇异质文化交流的赛珍珠及其跨文化创作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政府部门、出版机构、大专院校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全方位、立体化地合力研究赛珍珠及其作品,在翻译、研究、教学诸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妨说,赛珍珠已回到她所称为的“父国”——中国。  相似文献   

8.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9.
纪念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暨镇江市国际友好交流大会期间,2008中国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本次研讨会取得了新的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史料的挖掘与历史的考察、文本的阐释与比较意识的增强、对赛珍珠思想的探究与文化精神的凝练诸方面,并由此将赛珍珠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相似文献   

10.
2013年9月10日,首届“赛珍珠研究论坛”在江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是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中国镇江赛珍珠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上,希拉里·斯波林、斯蒂芬·拉赫曼和姚君伟三位专家分别就赛珍珠新传、赛珍珠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赛珍珠的对话意识与实践活动等主题作了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