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只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点。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个动态过程,思政课教师抓住“知、情、意、行”几个重要环节,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对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本文以基础力学教学为依托,阐述了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基于此应着力培养哪些能力以及提升哪些素质。本文的观点同样适合于除了基础力学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不仅适合本科生教学的“课程思政”也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它围绕如何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人,采取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认真研究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只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要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产生协同效应。计算机类课程是所有大学生都要学习的重要通识性课程,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优势。从高等教育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方面阐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然,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方面阐述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必然,进而深入挖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类课程中存在的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开拓创新精神及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实施过程中注意的四个主要问题:做好课程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教学大纲、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教学设计及加强教师培训,希冀对其它专业及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一态势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的时代化建构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一是要提升思政思维更新能力,实现从“传统思维”向“数据思维”迁移;二是要提升思政模式革新能力,实现从“数据模式”向“区块链模式”迭代升级;三是要提升思政路径拓展能力,实现从“传统路径”向“信息化路径”拓展延伸。总之,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自主自觉地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国育才,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资源与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我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以提高理工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目标,对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的教学进行调整与完善,提出“开放式育人教学模式”,即春风化雨浸润理性思辨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价值观以及构筑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建立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工程热力学”教学全过程,旨在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培养“德专双馨”人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定位、思想基础、道德实践、文化自信、工作格局等不同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理论蕴涵非常丰富,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重要指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0.
在通识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进行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者应该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通识教育中,应结合《纲要》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微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课堂教学、传媒载体教学、网络载体教学、学生活动载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与发展方向。本文将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微时代下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主体弱化”而受教育者则“主体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日益“平等化”,所以在网络语境下,应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而其关键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引导教育客体自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寻找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的切入点,通过整合建立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模型,尤其注重建立"常态"和"发展"层面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同时为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分析讨论了现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缺失与对策;提出了在“以人为本”、“健身第一”的新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拓宽高校体育的健身、娱乐、心理、保健、竞争等方面的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通过对我校体育教学进行的全面改革,构建了以地方特色为主,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融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为一体,多层次的体育课程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证明它促进了学生主动、健康、生动、激发的学习锻炼和发展,实现了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得到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反思,与时俱进。近年来,连云港市的连岛小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推出"三色德育"("红色"德育、"绿色"德育、"蓝色"德育),让"红色"、"绿色"、"蓝色"为海岛师生生命成长奠基,打造"三色德育"系统工程,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的"德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运行过程是否和谐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师生之间、课程资源和手段之间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教""学"多样化的表达,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实现"和谐"。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应该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符合人文精神的和谐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7.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在比较"教育"与"灌输"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教育中的灌输"与"灌输式教育",贯彻"教育中的灌输"这一根本原则。"教育中的灌输"主张以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育中的灌输"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和综合素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丰富性;"教育中的灌输"反对"强制"、"填鸭"和放任自流,提倡"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反思社会发展的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肩负这项时代使命已成为21世纪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有利发挥高校老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性、基础性的工作,进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长期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民间美术是滋养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应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需求。针对美术专业和非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教学都应注重学生的创意训练,由传统的"教"学转化为"悟"学、"乐"学,让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感受创造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20.
跨界教育能够克服时下高等院校专业性太强而知识面过窄的问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的知识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充分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跨界教育还注重知识的更替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以及对学生创业潜能的不断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