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作为经济伦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起源于商品交换,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必须讲究诚信,又存在着发生不诚信的空间:既有导致不诚信的机制,又存在着促进和维护诚信的机制。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高效的运行,必须建立诚信原则的制度基础,形成一个信息充分、法制健全、道德制约有力、政府监管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随着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会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现代社会诚信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其背后的制度因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在社会诚信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正式制度具有规范和威慑的作用,非正式信誉机制却能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行为。市场主体是否采取诚信行为不外乎对其行为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产权、法律、信誉等都是通过增加诚信收益和提高失信成本来影响人们的诚信行为,从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几乎人类活动一切领域的相关信息都能得以储存、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专家将这一海量信息爆炸式增长称为"大数据时代"。而基于大数据开发的"芝麻信用"等个人信用评价工具的出现,必将为我国社会诚信机制建设提供技术条件和诸种可能。大数据时代将改变"陌生人交往"的诚信格局、推动诚信信息的查询与分享、为建立诚信的奖惩机制提供舆论准备和技术条件。与以往的诚信建设相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诚信机制具有诚信信息收集的全面性、社会监督的无形性、评估审核的客观性、信誉资本的增值性、奖惩机制的时效性等诸多新特点。大数据时代诚信机制建设要从关键领域诚信建设、法律体系建构、诚信教育和诚信奖惩机制等方面着手,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特征为当代诚信机制的建立健全服务。  相似文献   

4.
诚信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道德范畴,主要应当靠道德教化的方式来解决。但在现代社会,诚信还应当是一种法律范畴,必须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从法治的视域看,重建政务诚信,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政务诚信构建中的作用,深入推进政务诚信的法治化构建。政务诚信作为诚信原则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具体包含行政目的正当、信息真实可靠和信赖保护等基本要求。政务诚信的法治化构建,必须将这些基本要求贯彻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加以法治化的制度支持和保障。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民意沟通机制、诚信责任追究机制和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等法治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实现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会计诚信则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诚信缺失探源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盾 《兰州学刊》2004,(2):77-79
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日益严重 ,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影响了企业本身的扩大发展。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决定了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企业、消费者、政府、新闻媒体和执法机关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实现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会计诚信则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建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小路 《河北学刊》2004,24(3):102-106
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是包括现代诚信文化、有效的产权制度、民主政体、健全的法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其中,诚信观念和文化是基础,产权制度是核心,民主政体和法制是保障,信用服务组织是工具。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正是以上各子系统有机配置、互相支持的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通过把与诚信建设有关的社会文化、制度、工具等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并通过教育、鼓励和惩罚等多种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自觉地选择诚信,共同促进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从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并最终达至人们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9.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雅兴 《社会科学家》2006,2(5):198-201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还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凸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面对大学校园出现的严重的诚信危机,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内容、方法、途径、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化解诚信危机重在制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它的建立与丧失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诚信的缺乏和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的重建需要道德、立法和一个完整的机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界定了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概念并给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同时对与善意与恶意概念相关的过错、无过错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对善意与恶意的认定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从认识原因考察诚信问题 ,诚信的规范要求是由于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 ,名与实、言与行的可分离性 ,假与真的可混淆性。在目标与可能不匹配的情况下 ,会产生造假的压力。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 ,就要用约定的形式给未来一个确定。交往的重复性有利于诚信的发生。诚信也是一种博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牛立夫 《兰州学刊》2008,(10):112-115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善意第三人基于无偿行为而占有动产时,不应当成立善意取得。物权法也规定只有有偿才能成立善意取得。这实际上是对善意取得制度的一种误解,就善意取得的宗旨而言,应不以有偿为限,无偿亦可成立。在善意第三人成立无偿善意取得后,其与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应当通过不当得利制度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14.
善意取得成立于转让合同仅有让与人无权让与、而无其他引发转让合同效力瑕疵的场合,但在无权处分影响合同效力因素的既定约束下,若把转让合同的有效性作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将会导致该制度的空转。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转让合同效力与善意取得构成关系的问题上,我国物权立法的最佳选择是回避转让合同有效与无权处分持续存在的相互排斥,通过对登记或占有效力的特别规定,拟制受让人善意、占有保护或登记的公信力具有补足因无权处分而导致的物权变动法律原因不足的效力,以解决善意取得制度面对的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15.
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逻辑依据在于占有与登记的公信力,换言之,善意取得是公信原则的具体化、制度化。我国不少学者所列出的善意取得与公信原则的五点区别,根据不足,均存疑问。切实厘清善意取得与公信原则之区别,于立法、于实务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诚信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私法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更是以其诚实、善意、公正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推崇。根据合同成立的不同阶段,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一是磋商中的诚信,即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不得以恶意隐瞒、欺诈及胁迫等形式促使合同的成立;二是诚信履行。即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阶段应当按照交易的本旨勤勉的履行合同,不得滥用权利,违反诚信、恶意履行;三是合同终止后的诚信义务,通常表现为合同终止后的通知、协助及保密的义务。在以合意为中心构建而成的古典契约法理论和绝对契约自由遭到抨击之时.诚信原则犹如普罗米修斯之火给合同法带来了新生,以诚信原则为基础的关系契约论的兴起,限制了绝对的契约自由,将传统的“铁面无私”的合同法重塑为富有“人类真情实感”的合同法。  相似文献   

17.
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知晓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受助学生心理弱点、诚信意识淡薄和我国诚信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等方面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非常必要,应着力提高受助学生诚信素质、塑造其和谐人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方面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保险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贯穿于保险法的始终,是保险合同当事人在保险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最基本行为准则。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我国保险法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有关规定及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公认的商业道德是不依附于诚实信用原则的独立法源?作为造法规范,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是相互分离且相互独立的?在适用次序上,公认的商业道德优先于诚实信用原则?法院对于某项规则是否构成公认的商业道德?能否提起上诉等问题均享有自由裁量权?法院通过适用公认的商业道德,借助诉讼程序实施其价值评判,可在避免直接对实体性争议予以抉择的基础上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20.
从立法论和解释论的双重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指出要适当扩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外延,以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供给多元化的需求。从善意取得制度追求的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的制度价值考量,承认交易双方所形成的利益格局是契合这一制度安排的,尽管这种交易违背了立法者意愿,但至少其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负外部性。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出发,对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调衡提出采物权形式主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