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咏健 《殷都学刊》2013,34(2):79-85
籀文出自《史籀篇》.《史籀篇》早佚,迄今能确证为籀文者,仅《说文》所录籀文225字.然《史籀篇》由西周传写至汉,字形或已非原貌,加以《说文》流传已久,籀文在其中传钞和刊刻的过程中产生讹误,亦不足为奇.文章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说文》籀文中部分舛误的形体作了考订.概言之,籀文中的讹形,有部分源于笔误,也有部分是受秦汉文字写法影响致讹的.  相似文献   

2.
《论语正义》(以下简称《正义》)是《论语》旧注中的集大成之作,它发扬了乾嘉学风,注重文字训诂的特点。注释中多处借助《说文》对《论语》用字进行细致的考究。借助《说文》及古文字材料,对《正义》中指出的《论语》用字中的假借、混用现象进行举例阐释、详加说明,从而证明《正义》中大部分找到的本字的正确性,并对几处误释为文字混用的地方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的真实性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在契刻、制作之初,在沉埋的历史过程中,以及在出土后整理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会使这些材料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归纳出了古文字材料中的脱文、颠倒、错别、位移等现象,进而指出:对古文字材料本身进行校勘,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区博物倌保存的《弥勒会见记》是我国唯一的一本比较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自一九五九年出土以来,一直沉睡至今。近年来,自治区博物倌古文字研究室维吾尔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斯拉菲尔·玉素甫等同志对这份珍贵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按叶逐行进行了转写,然后又根据转写翻译成维文和汉文。转写和维文译文发表在本刊维文版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上;回鹘文原件第二章第五叶正面影印件附在本文之后。这里仅刊载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章简介和汉文译文,以供对《弥勒会见记》有兴趣的读者对照参阅。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对《说文》的校注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在校订《说文》过程中,广泛利用了当时金石铭刻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个重要事实却被一些研究者忽视了。甚至有人认为段玉裁“对《说文》古籀之外的早期古文字资料”“采取怀疑以至漠视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维吾尔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概况牛汝极我国维吾尔古文字研究的一代宗师冯家先生开我国回鹘文和突厥文研究的先河,为我国突厥语古文字文献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性论著有:《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考古学专刊》丙种第1号,1953年6...  相似文献   

7.
古文字学是考释古文字的形、音、义,研究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所谓古文字,就狭义言之,是和李斯所整理划一的小篆相对立的先秦文字;就广义言之,则小篆也是古文字的一种,因为先秦文字和小篆都属于篆书范围。由于小篆经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诠释,今天识读它并不困难。先秦文字则变化多端,是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对象。古文字大体上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器上的陶文、刻石的如“诅楚”“猎碣”等石文、鉥印上的  相似文献   

8.
以《康熙字典》所录的"隶定"古文字为例,通过将其与出土古文字字形相比,分析"隶定"古文字讹变的类型、讹变原因。讹变类型主要有三种:形近而讹、解散形体、合并形体;讹变的原因可以从"隶定"古文字的源头、传抄过程、隶变过程三个方面加以揭示。与出土古文字字形讹变严重相比,传抄古文古文的讹变现象不太复杂。这与其隶定的标准、流传运用的范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史记·殷本纪》曰:"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伊尹报",前人多理解为伊尹陈报政绩,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古文字材料,此"报"与文中提及的"社"紧密相关,应是对"社"的一种祭祀,也就是报社。  相似文献   

10.
陶生魁 《兰州学刊》2012,(10):182-184
清代沈涛的《说文古本考》是一部利用异文材料从事《说文》考订专门之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恢复《说文》本来面貌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辨“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 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说文》释德:“德,升也。从彳,声。”又释“:“外得于人,内得  相似文献   

12.
康侯也叫司土,是周初重要铜器。相传出土于河南省浚县辛村,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其铭文记载了成王命周公东征平定武庚等人叛乱及分封康叔卫的史事,直接涉及到周初三监人物等重要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古文字研究》第九辑发表了《释康侯》一文(以下能称《释》)。对铭文作了进步匡释,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颇受启发。至于《释》文中论及的司土(徒)身份,我们有不同看法,这里作以补充讨论,谬误不逮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在一九五四年出土的应历九年(公元959年)《驸马卫国王墓志》的铭文中,“民”字缺末笔,在最近出土的保宁二年(公元970年)《刘承嗣墓志》和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萧仅墓志》中,也见到同样的情况。金毓黻先生在《辽国驸马赠卫国王墓志考证》一文中曾说:“铭文中‘民’字  相似文献   

14.
广州象岗大墓出土“赵眜”印,同时出土有“帝印”及“文帝行玺”等印。从“文帝行玺”可知,墓主是《史记·南越列传》所载赵佗之孙赵胡。因为《史记》明说:“胡薨,谥为文王。”这是汉廷的赐谥。可是尽管汉廷赐谥称王,南越还是自管自地称帝,这也可说明当时汉廷与南越的关系。《史记》所载文王是赵胡,墓中出土却只有赵眜的姓名印,这矛盾如何解释呢?我个人意见,眜即是《左传》昭公元年所载的昧。眜,《说文》释作“目不明。”昧,《说文》解释为“昧爽,旦明也,一曰暗也。”昧的本义应该是暗,昧爽即旦明,即今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是引申义。天色未明的  相似文献   

15.
张苑峰(政烺)教授于《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三辑有《满城汉墓出土金银鸟虫书铜壶(甲)释文》一文,及1980年第三辑《中华文史论丛》有范祥雍先生的《满城汉墓铜壶(甲)释文商榷》一文,又重作诠释。先是于1972年《考古》第五期有萧蕴先生的《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鸟虫书铜壶》一文,实有创始之功。  相似文献   

16.
王蕴智 《殷都学刊》2011,(4):148-151
《殷商甲骨文研究》是一部对出土所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资料进行全方位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将甲骨学放在中原文化、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审视,揭示了河南作为出土古文字大省,汉字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阐述了中原地区的古汉字资源,并为利用、开发这一资源提出了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在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包括西夏文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批珍贵的佛经文献当年散失严重,出土后一部分文献被掠至海外,劫余之物入北京图书馆,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当年流失到海外的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中的精品,该文献保存完整,属于元代的善本,距今七八百年之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日本藏西夏文献一直没有完整公开刊布,国内学者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的研究还很少,笔者在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文献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比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海内外收藏的不同版本,试就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9.
存世的西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可分为纸本和石刻本两类,其中纸本包括黑城出土本、绿城出土本和居延出土本,石刻本包括居庸关石刻本和保定经幢本。本文在对照黑水城纸本《尊胜陀罗尼》的基础上,对保定经幢本进行了复原和解读,并根据不同版本所用西夏文译音字的不同,探讨了保定本与黑水城纸本以及居庸关石刻本的传承关系,希望能为研究元明时期西夏文《尊胜陀罗尼》的传播,乃至西夏后裔在中原从事宗教活动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拙作《商代无楚》(载《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商文”)中,我们曾从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等诸类主要材料入手,提出了商代无楚方国及楚部族的刍荛之见。此论牵涉甚广,固非一文所能尽言;鄙见不合众说,自然又会遭到一些非议。如段渝同志著《荆楚国名问题》虽与拙说不乏暗合之处,但对其中部分看法便明文提出了不同意见。另张君同志著《“商代无楚”析》则更是对拙文。逐层加以辨析”,进而全面予以否定的专文。(上两文均见《江汉论坛》1984年第8期)。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下去,有必要进一步阐发我们的看法,并对相关置疑作出正面回答。一说“楚”字考定楚方国开始出现的时间,重要的入手点莫过于从最古老而原始的大量甲骨卜辞遗留中,探寻楚名号究竟始现于何时。通过必要的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