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原有的鲁迅小说研究的基础上,以辞格运用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以文本细读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进行尝试性的解析,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纳棺夫日记》中文译本[1]的出版带给我们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把电影《入殓师》的影像文本和青木新门原著的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电影立足小说进一步收集行业素材,进行了二次创作的整合和充实,用影像艺术化地再现了纳棺夫小林大悟的工作生活故事,重新梳理和构建了人物关系,生长出新的“寻找”与“发现”的主题.小说立足于作者青木新门的净土真宗信仰,而影像文本对小说文本的剪裁和改造开拓了电影的意蕴,使得两个文本在意趣旨归上也有了一些差异.电影当中用来表达创作者意念的“意象”也很多,并且在继承小说意蕴的基础上有所层进.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比较了<色,戒>的原著小说与改编电影,探究语言话语与视觉叙述如何再现可叙述与不可叙述之事,文字文本中的视角与再现模式如何被视觉文化与视觉想象塑造,文字文本如何策略性地引用并改写视觉图像,小说与电影具有怎样对立又融合的悖论关系,两者的视角和效果是殊途同归还是并在歧出.  相似文献   

5.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作家老藤的《北地》《北爱》《北障》是以东北为创作背景的三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随着东北文艺复兴的提出,老藤作品愈加引起学界的关注。他的“三北”系列小说将现实映入文本,揭示了个体在时代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藤也为读者再现了东北的发展历史,他的小说是对东北当代社会现实的观照,是东北现实主义创作之典范。老藤的小说通过地缘美学密码为山林文化立传,具有独特的东北地域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小说领域完成了10个年头实验的罗布.格里耶将目光瞄准到了电影小说,开始为影坛和文坛培育新型的电影小说品种,并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从电影小说的文学性、影视艺术特征及独特的叙事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格里耶的实验电影小说以及渗透在文本中的创作理念作一探析,以探求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视觉再现符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在对再现理论的源流的梳理中,提出从符号学角度将再现观念与西方当代哲学和美学理论中的“凝视”相联系,从文本与语境角度分析其理论意义与价值。符号机制则是切入的特有角度,从电影符号与绘画角度来看,这一机制的形成具有意义阐释的特性。文章结合以伦勃朗绘画为题材的电影符号表达分析了符号机制的形态,展示了文本特性。  相似文献   

9.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手机小说是一种以手机为文本载体、以短信段子形式构成的独特小说文体,由专业运营机构以SMS,WAP,IVR形式提供读者付费下载阅读.它以民间文学的创作形式出现,以满足大众性阅读消费需求为创作目的,创作过程和行为具有民间性、大众化、技术操作性等特征.其文本渗透大众文化精神,反映了后现代时期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学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词典体小说形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词典”名之的词典体小说是小说文体的革命。这一新形式蕴涵着小说家独特的美学追求,即假借词典文体的共时文本结构改变或弱化小说的历时叙事传统,在历时叙事文体中尝试共时叙事之可能,进而建构了具有实践性和生产性价值的“可写文本”,为阅读选择和文本重写提供了充分自由。这一别样的小说文体样式假借词典文体作为语词汇集和知识载体的客观真实性,消解了传统小说虚构和想象的先验规定,创制了“零距离真实”的错觉,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确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词典;小说;文体;形式;叙事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小说《妻妾戍群》的改编首先呈现在电影文本的再创造上:人物冲突的选择性呈现,故事背景的南北转换,小说意象的影像化设置。其次,电 影在视听语言的叙事上,以对比强烈的色彩叙事、音响与环境的交融、典型场景的再现,形成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最后,电影塑造了不同阶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15.
《孽子》的家园放逐与情感失落再现了当代社会多维度空间的体验渴求,现代性回望的文学空间彰显出温情的古典美学面容和普世性的人文关怀。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经历家园失落与情感失落的双度空间放逐过程,并以主人公李青的空间经历为线索、以家园的找寻为基点,生发出了丰富的文学空间和美学空间,实现了以情为本的人文回归。在近代小说史上,中国传统带有空间体验性质的审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性"的启蒙话语所遮蔽,而《孽子》却勾连、呼应了此种空间美学,以现代性回望的姿态再现了文学和边缘群体的悲悯情怀与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16.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17.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18.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然而,独特的审美特质何以形成、何以体现等问题却较少得到系统的研究。由于仪俗不但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学中无法回避的书写逻辑,因此,以仪俗为切入口,探讨仪俗与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质的形成之关系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研究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仪俗书写,少数民族小说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无意识空间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形成了其复合而独特的空间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借用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名作《黑暗之心》的结构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堪称越战电影中的扛鼎之作。它虽拍摄于 1979年,但 9·11之后再次受到影界重视。在创作上,这部电影对由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与重现有启示意义。小说中由语言刺激而唤起的概念的形象与电影中由非语言刺激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在形成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后均会失去各自的实在性而变为人脑中“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此意义上讲,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与以画面为载体的电影,虽有艺术门类之别,但不一定不能相互转化。但是,小说的非空间性与电影的非时间性又是二者间的鸿沟,因此,由小说到电影虽可实现转化,但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要素却无法被电影完全重现。因此《现代启示录》的成功就在于它只在主题意蕴上对《黑暗之心》有所借鉴,发挥电影的艺术优势,却从不僭越由小说到电影虽可转化却不可能重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