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新要求。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政治协商制度,它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发展的丰富的制度资源来源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地方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应紧密结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建立协商民主的制度规则和运作程序;明确协商民主的内容,完善协商民主的形式;完善协商信息通报、协商意见督办落实制度,促进协商意见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政协组织,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可激活宪政体制内的协商民主资源。在现行宪制框架内进行法治整合,将政治协商制度与相关政治制度有机衔接,是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必然之路。但是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与制度衔接不畅、基层组织不健全和纵向系统不完善、代表性偏低与实效性不足、协商内容不确定与协商程序不规范等法治障碍。应当明确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地位,加强多种制度之间的衔接,并且健全基层政协组织机构,优化政协委员的代表机制以及规范政协参与的程序性机制,以期在人民政协的体制框架内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为核心的新型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实践,具有坚实的实践根基和相对成熟有效的现实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大代议民主与政协民主协商相结合制度、政府公共决策的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协商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出现的民主新形态,在我国取得了制度保障、实现形式、政治效果等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协商民主的实体制度与程序、协商机制、基层民主协商、监督机制等方面不完善、不健全、不到位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因,要坚持党的领导,立足我国国情,综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实体及程序上的制度化设计,健全政社决策协商机制,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协商民主监督机制等措施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政治协商实践发展的逻辑必然。我国《宪法》从序言到正文、从国家根本制度到公民权利义务等篇章的具体条文对协商民主作了系统的规定,协商民主有深厚的宪法规范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协商领域不断拓展,从政治协商、政党协商走向社会协商和公共政策协商,协商民主由民主形式深化为制度实践。依宪法为基石的协商民主呈现制度化和程序化、协商方式日益拓展及基层民主协商渠道日趋活跃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凯迪 《社区》2023,(3):34-36
我国的社区治理历经近40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社区治理仍然存在着诸如社区职责不清、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治理模式无法深入转变等一系列问题。为适应社会转型,我国各地区开始创新社区治理路径,协商民主理念在社区治理中广泛运用。基层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具有了解利益诉求、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优势,作为协商的专门机构在社区协商治理中的优势得以发挥。安徽省芜湖市鸡江区清水街道万春社区正是通过完善协商衔接机制、制定协商闭环机制、强化协商联动机制等一系列实践探索,提高社区协商专业性,推动政协协商机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理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中国协商民主理论虽不及西方完善,但我国有丰富的实践探索。自中共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实践,其中尤以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参政议政、民主协商最为突出。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最主要形式,同时政协也在践行民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人民政协特别是基层政协在民主协商的实践中却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化水平低,参与平台少,参与效能低等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其协商本色。基层政协实现民主协商需要社会资本、公共理性、公民社会等作为基础,从协商民主基础这个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本和公共理性对于基层政协发挥实效的基础作用,以期对基层政协民主协商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党内协商民主是新的民主实践机制和理论范式,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也有着值得期待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判断,发展党内协商民主的路径在于理顺党内关系、结合本土的理论创新和立足基层的实践。作为一个与选举民主并列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破解选举民主困境、弥补选举民主缺陷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基层民主的快速发展,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和社区延伸已成为发展趋势。各地政协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具体的延伸方式方法还在探索之中。本课题主要根据"着眼于推进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发展,研究探索政协工作向社区延伸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的思路,重点围绕人民政协工作向社区延伸的必要性、政协工作向社区延伸的主要类型、有效形式和经验启示、人民政协工作在社区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开展研究。课题组分别到深圳、珠海、本市兄弟区县考察、学习和取经,并结合我区的实践,在深入听取和了解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形成该专题调研论文。  相似文献   

10.
中美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在协商民主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处在不同阶段,以及基层协商民主的传统不同等.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既要坚持现有做法,加强建设的针对性,也要借鉴美国等国家比较成熟的基层协商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1.
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需要树立"平等协商"理念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建立和完善执政党与政协的决策协商制度、人大与政协的立法协商制度、以及政府与政协的决策执行协商制度,这是搞好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需要推进政协协商民主法制化建设,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统一战线协商民主的主要内容,认为统一战线协商民主具有"政治性、分散性、履职性"3个特点。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统一战线协商民主在协商渠道、协商形式、协商内容上的3个新的变化。总结了湖南省政协云和九三学社"社友之家"利用大数据在协商民主上的探索经验。以长沙市为例,根据调研和调查问卷对长沙市统一战线协商民主的探索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了分析,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长沙市统一战线协商民主的工作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探索发展对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的精神,开展对包括重庆万盛经开区万东镇"圆桌协商会议"在内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西方政治学家就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局限性提出的应对之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党和人民对民主形式的创造,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结晶,是党从我国国情和民主政治的具体实际出发、确保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以澄清对"协商民主"认识盲区为逻辑起点和缘起,着力并重点分析协商民主在我国的适切性和发展意义,站在这个起点上审视和初步诠解了我国协商民主实现的基本途径,对拓展和充实我国政协制度、选举民主制度和推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民主化进程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在治理模式、社会治理创新、新兴基层社会组织、村(居)民自治等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提高.为此,需从完善党群合作协商共治的互动机制;完善利益整合与矛盾协调机制;健全和践行平等对话机制;完善和创新基层协商民主的参与决策机制;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协同合作机制;注重创新和实践,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稳定和法治保障方面的机制,推动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开辟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创造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增强了基层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但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定位问题--权宜之策还是必要程序?发展动力问题--个人还是制度?主体参与方式问题--人人参与还是代理参与?村民代表、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关系问题--合作还是对抗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在理论上思想上形成共识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协商民主的地位,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制度规范与工作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新形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和谐协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民主恳谈作为基层民主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在10多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是,恳谈中存在的不平等因素日益影响恳谈持续性发展。通过三种不同的民主恳谈矫正模式,通过项目支撑实现议题聚焦,专家参与协调程序公正,监督评估实现动态化恳谈。从民主恳谈的程序入手,以起点、程序、结果公正为矫正思路,借鉴协商民主的理念进一步推进民主恳谈制度的完善。在扩大参与与代议之间形成以协商民主为纽带的协调模式,是未来基层民主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层民主协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生动实践,更是基层民主实现形式的进一步丰富。协商平台相对缺乏、协商机制尚不健全、群众“协商”意识不高等是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困境。为此,文章提出加快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平台的搭建、积极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的完善、着力提高群众的“协商”意识并大力营造基层民主协商氛围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内涵,指出需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协商主体,也就是协商民主与谁协商,协商主体间的地位又是如何;协商渠道,也就是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协商结果,也就是协商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达到什么目的。考察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现状,指出主要问题为人民政协作用有待加强,协商民主缺乏制度化规定及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不严格。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及严格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纵向扩展成为国家制度,是中国国家制度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持续时间和实践广度上,协商民主为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民主制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纵向扩展路径。它不仅是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典型观察样本,还是一个切实存在的国家制度演化样本。中国协商民主演化面临着参与者选择程序的国际共性特征和中国特色问题:一是“指定代表”与“邀请代表”造成的“参与不足”;二是通过随机抽取来选择协商民主参与代表,但“随机抽样”又无法与特定的中国社会参与结构相吻合。中国复式协商民主,从单纯的理论论证转向注重可操作化的程序设计并在东西部不同地方和基层治理空间内付诸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参与者选择程序,超越了上述困境。经过横向地区间扩散和长期地方实践检验,执政党在理论上确立了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实践载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特征。因此,协商民主案例体现了地方政府创新的共性问题,并且实践操作化程序使其具有了纵向扩展空间,最后形成了中国民主结构的独特性,提供了一个从地方程序创新到国家制度的政府创新的演化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