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3,(5):117-118
十八大前后,新型城镇化逐渐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包括河南在内的许多省、市竞相把其列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综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可以看出:产业基础薄弱、农村待转移人口数量庞大、资源环境因素是制约当前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应借鉴国际主要城市化模式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区域极化、相对均衡、集约节约的多中心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正在世界兴起。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驶入快车道。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3.7%,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58.5%。蒙东地区五个盟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历史人文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区位状况等与其他地区不同。为此,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必然带有蒙东地区特点。从蒙东地区城镇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中,探索蒙东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建设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有许多社会问题逐渐暴露,人口老龄化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文章从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入手,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机遇,并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现状,提出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研究表明,产业提升和充分稳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是重要条件与保障;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劳动力素质和城乡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阻碍因素;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市场体制以及经济社会失衡发展等已经成为重要屏障。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对人力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把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以往的依靠资本、土地、普通劳动力转向主要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指出了人力资本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分配、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市民化水平、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五条具体路径来影响新型城镇化,并且对其影响效应及机理做了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是农民市民化的两大主体.农民市民化是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此相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应包括两条相对应的路径:一是"城市异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大中小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实现部分农民异地市民化;二是"农村就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吸引更多的居村农民向特定地区聚集,实现部分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近郊村落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近郊村落城镇化实质是一个近郊村落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复合性社会变迁过程,内在地包含着众多方面的社会转变。近郊村落的城镇化势必以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宏观背景,根据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和原则,确立一体多元的城镇化总体格局,建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促的城镇化发展机制,通过边缘创新探寻近郊村落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式和新路径,实施公平公正的近郊村落城镇化发展政策,走出旧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中国式边缘化误区,破解近郊村落痛感性变迁和怨恨式发展的城镇化难题。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民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伪城市化"问题、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文化素养滞后问题等。儒家传统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模式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理念的转变,由追求政绩第一到以民为本;实现环境的优化,由追求经济数量到环境质量;实现价值追求的转变,由重视身份到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9.
"四化同步"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提供了理念支撑,结合"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突破点,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成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在阐述、厘清"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逻辑依据与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有限、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不紧等"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困境,进而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分析入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产生的融资需求及资金供给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当期财政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但是金融资源比较丰富,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红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作用。然而当前城镇化建设融资主要面临着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资金需要、现有融资工具难以解决期限错配问题、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和一些制度性约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创新直接融资工具、推广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自由及稳定迁移是一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其社会融合是落实我国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以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社会融合的制度框架,并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品的供给进行多维度的路径设计,力求多措并举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增强其城市融入意愿与融入能力,从而以实现人的融合为突破点,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背景下,大量非城镇人口流入城镇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公共住房政策能否紧跟城镇化的步伐、采取相应的改进思路、协调城镇化发展,从而满足城镇化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可谓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要求、城镇住房问题现实倒逼的情况下,我国公共住房政策应该从政策规定法律化、政策范围扩大化、政策汇集力量多元化以及政策实施体系化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相关领域中复杂的具体社会关系,而且直接蕴含着国家-社会力量干预等宏观社会关系。而国家-社会宏观关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直接决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从而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新型城镇化面临着农村土地违规开发引起民怨、人的城镇化滞后引发社会不公、过度开发引发生态危机等重大问题的困扰,因此必须从国家-社会关系入手,释放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公共决策参与功能、缓解社会冲突等功能,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发展较为落后,解决传统农区的产业选择问题可以促进传统农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对推进传统农区的新型城镇化有重要意义。传统农区在产业选择上存在两大误区,缺少支撑农业生产的产业集群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城镇依托。应依据产业选择对传统农区的产业要求对城镇功能重新定位,从而成为以特色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导的小城镇,或以物流业为主导的小城镇,或以深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小城镇,或以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为主导的小城镇。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建设应做到产业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相融合、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结合、新兴产业培育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产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承载力提升相结合,使传统农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有利条件 ,提出了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评析了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人的城镇化。一是城镇化要重视迁移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群体难以融入城市带来的人的排斥和隔离;二是人的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城镇化不是为了片面追求GDP的提高,而应该将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人民福利的提升作为城镇化的目标,当然更加要首先保证城镇化不能带来对部分群体利益的损害;三是人的发展和参与才构成城镇化的真正动力,城镇化不应看作是地产扩张和楼宇建设所驱动的经济过程,城镇化更应重视提升人的发展能力,重视更为平等和积极的经济参与和社会投入,从而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居民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2)土地整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新型城镇化涉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牢牢抓住《决定》的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全方位协调推进。总之,西安市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加快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两大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调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城镇的一条重要渠道。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为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一方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提供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成为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民族地区城镇化推进路径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价值。文章首先探讨了在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困境;接着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应当走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