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方式变迁对于法律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迁会使法律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方式能刺激法的产生,引起法的变化,导致法的消灭,引导法律价值转换,改变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营方式的变迁,认为经营方式的独资化趋势是一种自上而下以渐进式发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在中国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有微观主体自愿参与的制度变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谈判结构和交易成本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变迁的原因在于:合营企业和合作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设立与运营过程中由于谈判结构的不同,而使后者在产权保护以及协议执行的成本更低,从而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独资化趋势。认为中国政府应出台政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降低"独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家庭结构作为家庭背景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地位获得的因素之一。随着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经济不平等程度的上升,家庭结构在西方社会已成为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机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经历了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但以往研究更关注经济和政治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对家庭结构的关注相对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结构正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过去半个世纪全球和中国在社会分层和家庭结构上的变迁趋势为背景,回顾了西方学术研究中家庭与社会分层视角相融合的历程,指出了在中国研究中将家庭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特色体现为一个目标、三个转变、四个阶段.梳理30年来我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历程,总结其阶段性特征、发展脉络与趋势,可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历史,阐述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几个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上有缺陷不能回避和否认,因为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设计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嬗变及近代转型均离不开媒介的变迁。口语文化、文字文化以及印刷媒介的变迁史,引导了中国古代法律文本载体的发展史,促进了法律的规制效率及法文化的空间传播。在媒介变迁视角下分析法文化的嬗变,其分期可以概括为:口语文化引导下的“礼乐政刑”发轫时期、文字文化引导下的周秦转型时期、口语和文字文化相结合的法文化渐进时期、手抄法律文本转为印刷法律文本的法文化传播发展时期、媒介技术变革影响下的近代法律转型时期。正是透过文字载体形式以及媒介技术的变迁,促进了口语文化秩序向文字文化秩序的转变以及法律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秩序转变。  相似文献   

8.
论21世纪中国家庭变迁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社会将发生巨大变迁,这又必将导致中国家庭的变迁。本文即试图探讨21世纪中国家庭变迁的趋势和规律,指出21世纪中国家庭变迁将出现九大趋势:以子女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衰亡趋势;以夫妻为核心的现代家庭发展趋势;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横向亲属家庭网络趋势;家庭的感情功能日渐突出趋势;男高女低家庭格局变迁趋势;家庭伦理变迁趋势;养老模式变迁趋势;育儿模式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趋势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制度变迁的发展方向提供思想导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中国制度以合法性,并为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制度变迁作出评价,并以这种方式引导未来中国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以合资合作为主要方式向以独资为主要方式的重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获取利润的约束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外商投资领域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技术研发、管理知识和企业家才能等因素成为企业创造市场和获取利润的关键因素,这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获取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强烈动机,从而引发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外商投资独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作为城市的"家具",城市公共设施是方便城市居民户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美好形象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于一体,既有独立的产品性质又依托于城市环境而体现其价值。文章基于常州市部分公园的公共设施的现状调查,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公共设施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常州城市公园公共设施在人性化、合理化、环保性、美观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城市公园公共设施的内在品质,提升常州整体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治转型之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了重大变迁。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受到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信息多元化、政治议题设置、政治话语和媒体立场构成了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基本因素。以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为逻辑起点,新闻传播通过政治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以"台独"话语霸权影响民众政治话语,以媒体立场劝服和改变民众政治立场等方式,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城市,逐渐被市民认同、接受和仿行,并顺应中国文化加以改易和创新;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抑或增添了新内容而发生变异。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由此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变迁过程,并呈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举,多元复杂,不平衡及城乡相互渗透交融等特点,鲜明地折射出近代社会变迁的历程和实践轨迹。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文化的变迁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相伴而生。变迁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人格、职业意识、乡土意识都发生了转变,其原因主要是内源性文化危机与外缘性文化注入、文化异质性的增强、现代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等因素。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伊拉克社会结构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其国家政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巨大转型。二战以来,伊拉克社会的分层体系包括复兴社会党、地主阶级、城市中产阶级、社会下层和妇女阶层等。伊拉克社会结构的转变与石油工业、城市化和社会革命密切相关。伊拉克社会结构转变的影响在于扩大了公民权、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提高了国民素质。这说明社会结构的变迁对国家道路的选择是一个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人际关系随经济制度的变迁而改变。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等级依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促进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人际关系结构,传统的乡土社会、身份社会逐渐转向现代市民社会、契约社会。同时市场经济也导致了竞争加剧、贫富差距增大、交往的功利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给人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杭州和深圳作为中国城市治理转型探索的先行城市,其探索历程揭示出了三个转型趋势,即:城市规划从技术决策走向公共决策;城市建设从经营城市回归营造良好的人居和营商环境;城市管理从技术革新走向制度创新。这些转型体现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开始从利益一体型模式逐步向利益协调型模式的转变,从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的全能型模式向有序结合市场机制与社会自治的治理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设计的人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与人交流的途径之一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文章意在通过对环境、地域、色彩造型、使用人群四个因素的研究来分析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至民国,新疆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资消费生活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趋势,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逐渐走向文明,新式文化教育开始出现,传统娱乐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话剧、电影等随之出现,一些西式娱乐活动和西方近代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外来因素和社会内部变革力量是造成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原因。从时间上看,战时变迁是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非常重要的时期。从空间上看,新疆城市的社会生活变迁水平要高于农村和牧区。  相似文献   

20.
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历程,其在招生体制、录取体制、录取途径及录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制度性突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考公平,提高了录取效率,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录取方式的转变需求。但受制于中国社会整体改革节奏,高考改革亦处于重大转型期,高考录取制度在名额分配、多元录取、自主招生、投档规则及加分政策等方面尚面临一系列亟需调整、优化及创新等问题。基于制度变迁理论,高考录取制度的变迁方式将出现"强制性"与"诱致性"的交替,变迁因素已转为多种外部变量的合奏,变迁路径呈现出从"统一录取"到"自主录取"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