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宗武先生在<斯大林模式重评>一文中提出了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看法.本文就斯大林模式是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是否创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以及是不是苏联剧变的根子这三个问题与沈宗武先生商榷,从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理论的探索不相一致、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其自我强化的机制给后来的改革带来了困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强调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列宁要求通过农民自愿的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评价历史上的经济建设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务必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到1937年,终于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它的完成,使苏联2500万个体农户走上了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道路,消灭了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阶级。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集体化和机械化程度已相当高的时候,粮食问题还不能解决,农业生产仍然上不去,实在令人难于理解。苏联的农业是多灾多难的,农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富农的过“左”政策,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排挤和消灭的过程.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一致与和谐的关系.问题在于,斯大林把和谐看成是无矛盾,甚至"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唯物辩证法,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也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明文规定:「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这个问题是我国在过渡时期开展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关於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特就这一政策的实质、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处理富农问题的经验、党在各个革命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以及我国今後对富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试作初步的综合研究。一、富农是农村中最後的一个剥削阶级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 ,在阶级关系方面 ,主张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消灭阶级 ,实现无阶级的社会 ;在所有制关系方面 ,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主张建立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决定了斯大林不可能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同时也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同年召开的苏共20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结构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艰辛的开拓,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点“独立王国”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重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一些原则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的曲折发展历程。前苏联与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有两次大的理论创新 :(1) 2 0年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 ;(2 ) 80年代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上有三次大的转换 :(1)2 0年代初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 ;(2 ) 2 0年代末由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 ;(3) 80年代以后由斯大林模式转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事实证明 ,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 ,而要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新政策 ,发展新理论 ,创造新模式。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才能永葆青春之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具有很强的弥赛亚意识,这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形成原因很复杂,俄罗斯东正教弥赛亚传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的弥赛亚化思维起到进一步的强化作用;斯大林个人的家庭和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弥赛亚意识在斯大林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包括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权、树立个人崇拜、推行苏联中心论.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宗教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领袖权威与个人崇拜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它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不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落后国家的不完整运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它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基础不是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都是要受到历史惩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止有对立和斗争,还有依存和合作;社会主义不是专制,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形态;结合国情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从理论上对中国富农阶层的阶级属性及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我们必须自觉的向富农让步","不应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的策略思想.建国之初,这一思想得到了延续.然而,一场农业合作化运动使"消灭富农剥削"成为现实.看似突兀的转变隐含着的却是一种必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相继解读并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升华。邓小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大根本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则表现在消灭贫穷、消灭剥削、消除极化、共同富裕、富民强国等多个方面。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衰微中实现了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原则,但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能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制度方向,突破不得.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标准,肯定其开创性和巨大成就,克服其严重弊病,不能简单肯定或否...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归纳起来就是:作为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也已经不存在;同这些剥削阶级相对立而存在的作为阶级的雇农、贫农、中农阶级已经不存在,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也已经不存在。原来的社会各阶级被消灭之后,产生了新的两个阶级,即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的成员,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对抗性的矛盾、斗争表现在,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农民阶级同作为分子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国际共运史的一个悬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否对立;列宁是否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及评价。“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解读,更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深入研究“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斯大林模式却是这些原因的原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要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