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1845年以前的政治哲学自由观,1845年至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自由观,及1857年以后的哲学人类学自由观三个时期.三个阶段走了一条先沉而后扬的U型曲线.马克思自由观的构成可从三个角度大致分为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自由,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自由,主体的、个性的、类的自由等方面.从思想范式视角来看,马克思的自由观属于实践哲学的进路,包括生存论的自由观、实践论的自由观和生成论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多重来源和深刻的思想史根据,并有明显的浪漫特征.全球不同地区学者在马克思自由观研究中各有优长,应积极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学术对话与互动.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的确立,同其他任何重要理论的创立一样,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横空出世,而是有着其内在理论渊源,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一渊源以及理论自身演进的内在环节和逻辑,才有可能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从而进一步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其精髓和实质.本文对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前提--历史哲学的演变进行一番系统而全面的考察,以从中窥视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作为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判断,正义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从现实出发,对哲学视域下的正义理论进行初步探究,并对马克思科学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坚持真正自由平等的正义原则。剖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正义的一些困惑,使公平正义的理论更好地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实践理性:基于广义视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性在实践领域的体现,实践理性以如何使存在合乎人的理想及人的合理需要为关切之点。在形式的层面,实践理性主要表现为正当性原则,其内涵在于合乎一定的价值原则或实践规范。在实质的层面,实践理性则表现为向善原则,其要义在于行动或实践过程合乎行动主体或实践主体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同时意味着价值(善)在实质意义上的实现。行动与实践过程同时涉及手段与方式。就行动和实践过程中的手段、方式而言,实践理性又具体展开为有效原则,其内在的要求在于合乎实然(事实)与必然(存在的法则)。正当原则与向善原则主要从价值的形式之维与实质之维体现了理性与实践的关系,有效原则更多地从手段、方式、程序上展示了理性的实践形态。在以上视域中,行动和实践的理性品格,主要便表现为行动和实践过程本身合乎社会规范、体现合理需要、依乎存在法则。以求其善为总的指向,正当原则、向善原则、有效原则彼此相关,从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正当与善的交融、目的与方式的互动等方面展示了实践理性的具体内涵,并实际地统摄、引导着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5.
面对时代的急剧变化,儒家哲学的生命力何在,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是保守的恢复旧观?还是进行改造,甚且用其资源另造新体,扬弃其本真?抑或掘其灵泉以充实其主体之价值为现代化社会之基石与动力?文章论儒家哲学理论重建的重要以及重建之道,显示五项现代化的实践的功夫与本体何在:本体方法意识的实践、本体学的科学与伦理的实践、人类整体伦理的建构与实践、政治哲学的民主化与管理化的实践、一贯之道的自我批判的实践与实现。问题不在当位不当位,而在正位居体、黄中通理,发挥效果历史的引导、影响与教化作用以转化时代。  相似文献   

6.
讨论船山的历史哲学之前,需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即他如何处理“历史本质”与“历史事实”间可能的张力:先验的本质如何符合经验性的事实,亦即“理”“势”的统一性问题。有两种解决策略:一是从“势”的概念入手,通过将“时势”纳入“理势”之中,表明某些看似不合理的“时势”,从长时间来看,仍可以是合理的;二是从“理”的概念入手,表明“理”“势”在其上位概念“气”之中,具有先在的统一性。策略二结合了船山的历史哲学与形而上学,但并非取消了儒家传统对历史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因为我们可从其“合理性”概念中剥离出“合法性”概念,亦即从“理”中剥离出“道”。“道”在船山的历史哲学中具有确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它所具有的“属人”特性,更是使人从历史的必然中跳脱出来。如果船山的历史哲学中具有某种目的论的话,这种目的论即人的目的论。  相似文献   

7.
8.
汉娜·阿伦特是政治哲学史上最早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不论是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提出,还是她的理论建构及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表现出了阿伦特作为20世纪杰出思想家理论创造活动的卓越之处,并以此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思想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从哲学层面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提供理论论证,这是哲学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要切实理解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课题的性质和内涵,必须把它置于现代性背景中,"个人主体性"这一现代性原则由于它所内蕴的对象性逻辑和价值个体主义取向,使之成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陷入危机的深层根源。传统形而上学以普遍的、超历史的理性原理为基础,试图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提供论证,但由于其所蕴含的社会生活本性相悖的性质,这种论证必然是不成功的。当代哲学试图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视野里,以"相互承认"为价值规范,从而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提供新的论证,其努力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震 《船山学刊》2012,(4):110-120
德福之道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这一问题发生甚早,早在汉代《尚书》诠释学中,就已发现《尚书·洪范》“五福六极”所讨论的便是这一“德福之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历史考察,旨在揭示五点:一、“德福”问题构成了商周宗教文化的一个核心关怀;二、在“德福之道”这一问题领域中,“天”的存在不可或缺;三、“人感天应”的天人感应以及善恶报应说是理解德福之道的关键;四、德福之道在宗教上又表现为“转祸为福之道”;五、宋明尤其是晚明以降,儒家在行善实践领域呈现出与宗教互动的面相。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一直尝试以他的存在论来为思的哲学奠定基础。尽管存在一般确实超出了被思的存在,但由于海德格尔不恰当地贬低了数学理性的效力,从而不仅使他错失了思与被思的存在之间,以及现代主体性哲学与被思的存在之间的内在的先天关联,而且也使他在现象学方法上不可能真正澄清形式问题产生的现代数学背景,以及形式显示这一哲学方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泛社会认同的支持。这种社会认同必须实现从理论认同向实践认同、从利益认同向价值认同、从引导认同向自主认同的转变。只有在对旧的认同进行解构的基础上,才能建构新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以往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比较多地关注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把马克思的思想变革阐释为一种"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解方式严重遮蔽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道德内涵.我们认为,只有从伦理和正义视角,才能把握马克思批判现实社会、构想未来社会形态的真实思想旨趣.也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包含有丰富的"政治"意蕴.本文通过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呈现其"实践哲学"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21,(2)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不遗余力地彰显人类的理性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人的精神世界却日渐衰退,这一切构成了现今时代致命的历史动力之一。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实践哲学虽始终没有摆脱形而上学光芒的遮掩,但从实践哲学的源流及整体发展形态来看,实践哲学始终坚持从"是"向"应是"的动态转变。亚里士多德从人生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出发,以道德共识作为重要前提构建城邦共同体理论。莱斯在对历史的考察中寻找伦理暗示、揭示控制自然背后的社会因素、探究作为统一现象的实践活动,试图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从而使人类作为完整的主体获得幸福,而这与实践哲学最终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行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阶段,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本文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改革的内涵、公有制的实现、股份制的属性以及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粗略的思考,并借此与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商榷。一、关于改革的内涵问题一是改革的对象。我们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扬弃”。那么,它应“扬”的是什么,应“弃”的是什么呢?这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构…  相似文献   

19.
实践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聚焦点。对实践哲学 2 0年较为集中的思考研究使实践哲学的内涵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 ,形成了多维度的理解和视界。但是我们对于实践哲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并没有在实践哲学的基本范式上达成一个基本的理解。本文的目的在于 ,对当代中国实践哲学的思考进行多维视角的论析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实践哲学思想得失的同时 ,对实践予以技术维度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七月五日,广东哲学学会和本刊编辑部举行关于理沦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坐谈会。会上发言的同志认为,当前理论界正在开展的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讨沧,对于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实观新时期的总任务,有着重大的意义。会上,大家就实践是拉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交换了意见。许多同志指出,只有坚持实践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