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关于高校开设文学修养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非中文类专业在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文化科学知识修养、心理和身体修养的同时,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的提高途径很多,文学修养课程的学习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可以起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了解历史,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铭举 《云梦学刊》2003,24(3):87-89
理论素质修养包括“人生修养,艺术修养,学识修养”三大因素。然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素质修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加强学生理论素质修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调整培养目标,加大理论课时量,彻底扭转传统教学上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并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予以强化和检验。  相似文献   

3.
培养音乐修养即是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与音乐想象力。那么,对于初学者的一年级学生怎样来训练与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呢?  相似文献   

4.
论教师的美学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站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高度,从美学与教育学的接合部切入,阐述了“审美化学习”在扬弃应试教育弊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人格素质、提高其人文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长;指出以专业修养与人文修养的统一、智商与情商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为内涵的教师美学修养,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化学习的前提条件;并对审美化学习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必须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当代青年学生是跨世纪人才,亟需全方位地提高修养,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重点之重点。一、全方位提高青年学生修养势在必行目前青年学生整体修养不高,已成为高等教育之隐忧。其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训练,忽略德操修养的教育与提高。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授课时数占90%强,而品德、操守修养方面的课时不足40%,如此比例偏低的德育课又偏重于政治为中心的观念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品德教育。对德育教师配备及其教研室建设也被视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考核模式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现行考核的弊端,提出建立实施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全面评价考核模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同时也应发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高质素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本文从教师职业道德自身修养、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三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本文从教师职业道德自身修养、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三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亚三国近代文化选择与成因考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形成的近代东亚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东亚三国近代文化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使三国近代文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及西学分量等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13.
高兵 《齐鲁学刊》2004,(1):94-97
据统计,春秋"流亡婚姻"共10起,涉及11国28人次,其成因分为流亡者流亡和与流亡者通婚两个方面。前者是君权和公子及卿大夫集团的矛盾,后者是要利用流亡者为本国利益服务,其结局分为"返国为君"、"定居为仕"、"赋闲定居"和"最终被杀"四个类型。通婚对流亡者的政治前途有重要影响是其显著特征,"流亡婚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融合、婚制以及妇女地位等状况。  相似文献   

14.
从东西文化成因对比看中朝现代化的起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然环境对于文化起源的意义,在于文化的发生机制是自然环境的挑战与人的应战,这是进一步考察东西方文化如何在同自然环境的“挑战——应战”中生长、发展起来,并走向不同道路的根本所在。古代中朝儒家文化圈国家属农业文明,在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相遇后,明显暴露了自己的极端不适应,阻碍了中朝现代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5.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8,28(2):116-122
北宋士人由于特殊的社会境遇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由这种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凝聚而成的强烈政治诉求,成为他们在各方面积极进取的强大心理动因。在话语建构方面,北宋士人有着极为突出的成绩,然考其原因,实可视为这种政治诉求之显现。在学术方面,"义理之学"、"心性之学"的勃兴,在文学方面,"以意为主"、"以理为主"的主张,以及"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均与这种强烈的政治诉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彦丽 《文史哲》2003,72(1):88-93
“上控”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上诉”。“上诉”是诞生于西方语境之中的概念与制度 ,它与民族 -国家、公民、权利等等一系列概念装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清代的纠纷解决、决讼断狱主要诉诸于“冤抑”、“伸冤”之类的话语表达。在这样以“家 -国 -天下”为背景的等级差序结构里 ,解决纠纷或审案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关系的调整 ,是两造在第三方——德性、智慧或统治的权威的带领下对自己原本的位置和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不断展开思考和达成共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安画派的形成发展中,徽商起到了重要的"酵母"作用:一是"贾而好儒"的徽商收藏了大批前代的法书名画,为新安画家提供了鉴赏、学习、研究的宝贵艺术资料;二是好客尊士的徽商以优雅的园林、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书画名家蜂拥而来,从而为画友们的聚集、切磋、交流创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三是腰缠万贯的徽商为画家们周游四方、拓宽胸臆、广交游、会画友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徽商经营的刻书业和制墨业中的版画艺术和墨谱设计,也为新安画家提供了难得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徐国荣 《文史哲》2004,(3):97-102
汉晋时期,名士相互之间兴起一种数字化标榜之风。此风由东汉时开始,最先表现在"郡国之书",随着世家大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又渐渐朝谱牒或家谱的方向转移。在九品中正制度关于人才选拔方面的弊端逐渐明显化之后,乡党清议和"郡国之书"失去了择士的现实功能,名士间依然盛行此风,但往往更多地称述于"志好"相同或"同志"间的士人集团。  相似文献   

19.
政协文史资料有别于一般的历史读物,有其特殊性和特色性。新时期,政协文史工作必须摆脱单一的收集和征编资料的工作方式,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继承与创新"、"自主与协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在刘备集团中寄托了人们的治国理想,这一理想与儒家学者所设计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即君臣之间"同休戚,共祸福",君民之间"秋毫无犯"。在"忠"与"义"的关系上,《三国演义》的评价标准是双重的、不确定的,带有乱世的某些特点。在三国争雄的过程中,刘备集团一直势力最弱,其重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以"仁"为本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