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西陵     
清西陵座落在河北省易县西的梁各庄附近,为清代封建帝王陵墓。陵区内有帝陵四座,皇后陵三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七座,共葬七十六人。先后施工一百八十多年,建筑各式宫殿一千多间,石雕等百余座,是我国古代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泰陵是雍正(胤祯)的陵墓,建于一七三○至一七三七年;昌陵是嘉庆(颐琰)的陵墓,在泰陵西南约一公里,于一八○三年建成;慕陵是道光(旻宁)的陵墓,在泰陵西南约五公里,建于一八三二至一八三六年;崇陵是光绪(载湉)的陵墓,在泰陵东南约五公里,建于一九○九至一九一五年。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西陵的保护和管理,并有计划地进行整修,现已对游人开放。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论坛》2012,(9):257-F0003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共有陵寝和园寝15处。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成丰(定陵)、同治(惠陵)5个皇帝,15个皇后.137个妃子,4个公主。全陵区以第一帝顺治陵墓——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景陵;西侧有乾隆皇帝裕陵及裕妃园寝.成丰皇帝定陵及成丰皇后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治皇帝惠陵。在大红门外东侧有昭西陵。  相似文献   

3.
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皇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约十六华里的太平乡。 皇陵所有建筑都以北门为正门,在陵墓的建筑设计中是极为特殊的。这是因为朱元璋的中都城建在皇陵的北面,正门朝南,皇陵面城而筑,只有以北门为正门才能门首相望。据说,当年一出中都城,举目远望,皇陵隐现于一片绿林深处,巍巍然,兀兀然;近而视之,一重又一重  相似文献   

4.
元朝     
《中文信息》2007,(6):108-112
中国历代皇陵中大多数朝代的皇陵都已经找到,部分陵墓已经开掘,唯独没有发现元朝的皇陵。而且,元朝10个皇帝,世人连一个皇家陵墓都不知道。不仅这样,连元朝的王公贵族的埋葬地也鲜有发现。那么元朝帝王的寝陵是否存在呢?据史料记载,元朝皇帝均实行秘葬制度,即帝王陵寝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所以,自明代以来,关于成吉恩汗陵和元代帝王陵的确切位置,就一直是人们探寻的热点。对成吉恩汗陵寝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如在鄂尔多斯高原;在蒙古国境肉的肯特山之南;在阿尔泰山等。既然是秘葬,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那么,种种正史、野史的记载自然可信度都不大。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实物证据之下,元朝帝王的葬地也将一直会是个谜。  相似文献   

5.
商朝     
《中文信息》2007,(6):10-13
中国自夏商以来便开始了宏伟的皇陵的修建。通过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 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而残酷的人性和人殉的殉葬制度成了奴隶制时代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是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宋陵简介     
巩县,东依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南凭嵩岳,北枕黄河,伊洛河自西南而东北,横贯全境。山川秀丽,形势险要。八百多年前的北宋皇陵就营建于此。 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将其父赵宏殷之墓,由开封迁葬于巩县。从此直至北宋覆亡,营建了一百六十多年。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囚死漠北外,其余七帝的陵墓,均营建于此。加上赵宏殷的陵墓,通称“七帝八陵”。袝葬皇后陵二十多个,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的坟墓近千座。根据陵墓分布和自然环境,分为四个陵区。  相似文献   

7.
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而非一人。两人出生地不同,世次关系不同,部落图腾不同,姓氏不同,在远古氏族部落中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在先秦史料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在可读史料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称为一体的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氏陵墓实属太昊之墓。而根据史料查实和地下文物印证以及湖南楚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论证,湖南平江天岳幕阜山应是伏羲氏之陵,其下有“皇坛”,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供奉着手捧八卦的伏羲神像.且历朝多遣官致祭。相传幕阜天岳,舜帝所封,即为《禹贡》之东陵,楚国之东祠,与《史书》记载伏羲去世“崩葬南郡”地望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8.
清东陵     
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的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陵寝建筑群。这里先后埋葬了清代五个皇帝(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十四个皇后、一百三十六个妃嫔。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陵区南北长一百二十五公里,东西宽约二十公里,总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皇陵都在陆地,唯独中国有座水下皇陵——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修建的衣冠陵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公元1680年明祖陵在一场特大洪水中沉入洪泽湖底。300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66年,洪泽湖遇到了少见的大旱,才露出一批大型石刻。 从1979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明祖陵进行抢救性修建。首先修筑了一条长2700米的围堤,把明祖陵从洪泽湖中隔离了出来,接着排去围堤内的湖  相似文献   

10.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的北宋皇陵,包括皇帝陵墓8座,祔葬皇后墓22座,赵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大宋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特殊见证。其“五音姓利”的布局,所体现的“侍死如侍生”、“孝莫重乎丧”的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凶门柏历”之制盛行于两晋并传于南朝。陪葬、合葬与家族葬制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魏晋之际生产关系变革的现实。除西晋文帝、武帝陵墓有陪葬墓区外,魏晋时期鲜有汉代盛行的重臣陪葬皇陵之例,东晋十一陵和豪族一样采取了聚葬的形式。门阀大族势力的膨胀,表现在丧葬礼制上,就是分墓区抗衡皇权。  相似文献   

12.
一清代八旗的产生时间和旗帜颜色,中外史学家,历来因袭:《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八旗通志》……等官书所载:产生于1615年(乙卯)的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代。颜色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兰、镶兰的正(整)、镶(厢)八旗。可是,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并对之分析证明;上述八旗产生的时间和旗色,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度是建于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期,但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红、白、青(蓝)色画龙的四旗和黄、红、白、青(蓝)色无画龙的四旗。由这样的八旗变为皇太极  相似文献   

13.
唐朝     
《中文信息》2007,(6):54-78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垫。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垫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默特是清代蒙古地区设治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各厅(县)多有方志,就是土默特旗本身亦有方志两部。其数量之多,不仅居诸盟旗之首,就是在各厅(县)中亦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一、努尔哈赤的生母究系何人之女努尔哈赤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建州老营的一个奴隶主的家庭里,原姓佟,清太宗时改姓爱新觉罗。他的祖父觉昌安(叫场、觉常刚)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其生母为何人之女,到今莫衷一是。清代一些官方著述说:“显祖(搭克世)嫡妃喜塔喇氏,乃阿古都督女,是为宣皇后”;另一些著作说得稍微详细些,“觉常刚第四子塔失,嫡夫人阿姑都督长女,姓喜塔喇氏,名厄墨乞(或额穆齐)。”  相似文献   

16.
孙家洲  邱瑜 《河北学刊》2006,26(2):92-97
本文以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下孙吴政权的安危存亡为线索,论述了西陵(即夷陵)地区在三国相争中的军事重镇地位,以及它时于荆州乃至于吴国全境的屏藩作用。而围绕着对西陵的争夺,几乎是一部三国兵争史的缩写。西陵之得失,悠关吴国政权兴衰。所以,西陵在三国政治吏、战争史上的地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利用喇嘛教统治蒙藏民族,是清政府的一项传统政策,它在维系、巩固和加强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中,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研究清政府喇嘛教政策的人,往往着重于清入关后的一段时期,对于入关以前的情况,则苦于资料的缺乏,语焉不详。许多材料证明,清政府利用喇嘛教作为统治蒙藏民族的工具,早在入关前就已经开始。提出和倡导这项政策的是满族政权的开创者努尔哈赤,把它系统化、制度化的是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本文仅就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喇嘛教政策,作概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化遗产与辽宁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清朝灭亡 ,在 30 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事迹、辉煌的历史建筑之遗存、独具魅力的满族习俗风情 ,等等 ,均是辽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何将清代留下的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为发展辽宁旅游业以及振兴辽宁经济的腾飞服务 ,是我们今后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喇嘛教统治蒙藏民族,作为清王朝的一项传统政策,早在入关前即已开始推行。但其具体始于何时?倡导和首先实行这项政策的是谁?在以往的有关著作和文章中,大都比较含糊,一般认为,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与西藏正式建立关系,即是清朝政权开始推行喇嘛教政策的时期,至于在这以前,即努尔哈赤时期对喇嘛教的政策,由于史料的缺乏,则不甚了了,因而一般把它付之阙如。但是,我检阅了一下《满文老档》,发现其中有一些关于喇嘛教的材料,对于我们了解这个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它证明,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清)政权,即对喇嘛教采取了尊崇和利用的政策。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清王朝利用喇嘛教统治蒙藏民族的政策,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它首先是针对蒙古族的;倡导和首先推行这项政策的,是清政权的奠基者努尔哈赤。  相似文献   

20.
今阿鲁科尔沁旗境内不但有唐封大贺氏契丹王室的陵墓 ,而且还是大贺氏传人的所居之地。松漠府遗址 ,理应位于其统治者的陵墓附近。辽代饶州遗址 ,距朝格图山西千里之外 ,在那里设松漠府 ,不合情理。因此 ,应该在今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去寻找松漠府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