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的不同,其表达情感、接受教育影响的方式各具特点。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多元化。高校以往侧重既定内容、侧重说理教育的现状势必降低德育工作效能。故对校园文化濡化功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濡化和涵化这一对文化学概念,分析了中国教育学的内涵更新机制:中国教育学系统内的传承与更新的主要方式是在遗传中变异,与他学科、别国教育学之间的播化与互动则主要是有选择地滋养。然而,我们需要超越这种纵横二分模式,探索学科传承与播化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走出一条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唯物史观中对跨越理论进行探讨的结果表明,马克思对跨越理论的研究贯穿其一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关系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清楚地界定了社会发展具体道路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同质性,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语境对外来文论的包容力与改造力. 相似文献
7.
白盐井地区是古代云南井盐产区,明清时建有多所庙学机构,王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发展儒家文化,将国家意识“涓滴”于边疆地方社会。此举效果明显,民众捐资兴办儒学积极性高、当地近圣文化流行;在当地民间传说中,还出现了将内地神灵移植到本地信仰叙事的转化。这种自下而上的崇儒和认同内地文化的现象,反映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在地化效果显著,边疆少数民族已形成广泛的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这一个案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始终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文化统一性的积极政治效果,对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分析了农民的特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其领导集体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法哲学文化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哲学思想文化的需要、解除马克思法哲学在中国认同壁垒的需要、中国当代法哲学思想研究和发展的需要三方面。同时,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曲折历程表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方法论,而人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核心与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同时划清了两条界限 ,即一方面划清了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 ,另一方面也划清了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 ,从而对现代法权保持了一种否定与肯定、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立场。正确把握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中的两条界限 ,认清现代法权的本质并对其采取辩证态度 ,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实质就体现为学习力的竞争,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成为必然。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诞生于西方国家主要应用于企业的新理论,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克服组织智障的五项修炼方法。对该理论的重新解读以及与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比较分析,旨在论证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建立中国化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化论的传播为唯物史观的确立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思想前提;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确立,堪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前提和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由盲目性到自发性再到自觉性的艰难历程,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组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实质就体现为学习力的竞争,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成为必然.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诞生于西方国家主要应用于企业的新理论,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克服组织智障的五项修炼方法.对该理论的重新解读以及与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比较分析,旨在论证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建立中国化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每一个人并使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革命学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内容。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获得了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开始于他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提出的物化观点和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联系中介。当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开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斯的引领下,英国文化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以及其他"后"理论又将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赛义德写了两篇关于某一种元理论可以从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扩散,进行"理论旅行"的文章,在我国学界影响较大。而许多人在研究"理论旅行"问题时,没有注意到赛义德的"理论旅行"论虽然有普遍理论意义,但他的两篇文章都把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的勃兴追溯到卢卡奇批判理论为起点的理论旅行。这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卢卡奇和他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唯物史观对于这种转型影响巨大。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象和主体、重心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学术视野、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新的学术气象和风格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得以开启,唯物史观学理的科学性、变革社会的革命性、实践运用的创新性进一步彰显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始构建。陈独秀、李大钊、艾思奇、毛泽东、瞿秋白等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反思这一进程,既有巨大成就,催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产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有不少教训。展望未来,解放思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反对偏执一途的学风,客观辩证实践看待、分析、研究和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论述当中,其中,主要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目的、政治参与主体、政治参与内容、政治参与方式、政治参与条件、党内政治参与以及农民政治参与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把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揭示物质生产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认为推动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唯物史观的本质是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风格的理论命题,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构建了人民本位的发展主体观、生产力决定论与人民主体论相统一的实践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开辟了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