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冰 《理论界》2008,23(3):18-19
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已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面向新世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理论,对于指导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普照的光”的思想是唯物吏观社会生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读”,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完整性、当代性,并为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学派歪曲、攻击唯物史观提供了口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深入展开的今天,重读和反思马克思“普照的光”的思想,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观点并转向唯物史观的建构。在改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家学说基础上,马克思将“普遍性”从国家下降至市民社会,进而得出市民社会不仅决定国家还能够决定宗教的命题。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双重路径呈现了市民社会中“政治异化”与“经济异化”的双重维度,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摆脱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藩篱,并孕育了唯物史观萌芽,同时也为重新审视唯物史观的原初形态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4.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后发型”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官德缺失、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官德缺失会造成执政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破坏稳定的群众基础 ;危害经济建设 ,阻碍和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严重毒害人们的思想 ,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保持社会稳定 ,必须坚持“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强化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18 8 3年 3月 1 4日下午 2时 3刻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的心脏停止跳动 ,1 2 0年后的同一时刻 ,“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一期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行。中山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叶汝贤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社科处处长梁庆寅教授为论坛致词。本次论坛主题为“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徐俊忠教授作主题发言。徐教授首先回顾了过去 80年来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的两种解释话语———“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6.
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由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的历史过程。”法制现代化具有静态目标和动态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亦即法制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以“异化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摆脱了资产阶级眼界的局限性 ,为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的逻辑起点奠定了基础。在《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确立了“商品”范畴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如何定位它还是莫衷一是。无论是将它归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原理甚至一个范畴,还是把它等同于唯物史观,都不足取。我们认为,它与马克思的社会建筑理论一样,都是"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的中介理论。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他多维度地对唯物史观进行了阐发,其中把社会比作建筑和有机体是两个最主要的维度:前者侧重揭示"社会是什么",后者侧重揭示"社会怎么样",两者贯穿唯物史观的始终,形成"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相辅相成的两大中介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唯物史观的研究任务———用准确的科学研究来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谈起,在对历史发展必然性多层次剖析( 历史发展必然性是世世代代的人们活动之间的历史联系,是现实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活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进一步展示马克思对历史发展必然性阐发的基础上,认为唯物史观的真理性是奠定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以此出发,兼析了那种认定“唯物史观不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而是马克思的科学观点,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才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的看法的不妥之处,进而给唯物史观进行了哲学定位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早已深入人心。但唯物史观存在着两个“理论前设”,且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我们应当调整或者改变唯物史观的叙事方式,创新社会工程哲学,将“实践”范畴具体化、历史化、工程化,把生态学语境和社会工程思想引入唯物史观,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1.
“后发型”国家步入现代化 ,须“政治先行”———本文试图以辛亥革命“政治先行”的蹒跚步履为背景 ,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开创的现代化事业的承继与超越 ,揭示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辛亥道路的竟成 ,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事业的开新。  相似文献   

12.
权利现象是一个普洛透斯式的多面体.古往今来,人的权利始终是思想家们进行法哲学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定论的答案.以马克思的名字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权利这一法哲学课题的探讨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马克思的权利学说是人类文明社会权利观念变迁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现时代,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权利问题的论述.对于树立科学的权利观念,推进我国法哲学的创造性发展.明确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价值指向,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张一兵教授撰写了《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该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舞台背后的、未戴思想假面具的马克思形象。通过此书,作者让我们读到了笔记本里的马克思的“私人物语”,看到“后台”思想实验室里的马克思,让我们同马克思一起经过了、看到了他如何完成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艰难思想历程。所以,这个“马克思”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革命导师,而是一个苦啃书本的,甚至于学究气十足、嗜书如命的古典学者。从这部书里,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哲人读书思考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4.
“守法”现代化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现代化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胡旭晟按照通常的逻辑,“立法→执法→守法”是法制运行的一般轨迹;倘若我们的确将法视为某种意志力的体现,那么这一轨迹同时又意味着人类意志的深化。而当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立法”进到“执法”、再进到“守法”时,这似乎也...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的两种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学术研究》2006,4(7):11-17
马克思力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进行历史和社会建构,马克思的名字在思想史上以创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合著称。按理说,这与政治和政治哲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说,与流行的经济—技术性思维携手并进,则显而易见是对马克思的误解。他毕生的革命要求,被曾借助其权威性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所“证伪”——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理念被由“实证化”或“伦理学化”的词汇支配的言谈所取代;另一方面,唯物史观的“人类真正可以接受的那种社会秩序观念”被溶解为无批判的自然观念。但是,正是在所谓马克思所留下的政治哲学的真空中,在常常被称为现代性的时代状况下的今天,却有力证明了唯物史观从来没有越过马克思时代中所谈论的问题和情境。这表明,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紧密联系,构成了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深入探讨交往的哲学蕴涵,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从而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交住范畴的含义。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这一席卷世界的历史潮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化运动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历史文化演变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机制。而作为静态意义上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又是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属于“现代化后发型”社会主义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还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多维性,即:“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横向全面协调发展性;“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纵向可持续推进性;“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终极价值趋向性。  相似文献   

20.
在史料欠缺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古代社会是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了“从后思索法”。“从后思索”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出发,由果溯因反向把握古代社会已经覆灭或萎缩了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形式。“从后思索”将古代社会的当代“遗存”视为透视古代社会结构的化石,马克思提出了“从后思索”的两大方法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溯源和普照光分析对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了理论推测,“从后思索”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从后思索”毕竟是史料缺乏情况下对过去的逻辑把握,因此它的真理性还需要得到实证材料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