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由<文学评论>编辑部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20至22日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越南等国家和以及国内包括香港在内的部分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出版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就"齐鲁文化与齐鲁文化传统"、"齐鲁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西方文化资源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在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同时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冲突,这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维护和巩固各自的"文化身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重新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并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真正的学者应该提出在国际上经得起批评辩论的中国思想,打破文化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全面总结中国现代化经验中的"中国道路",在新的国际语境中消解中西旧文化,创造人类新文化.现代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日益污染,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中国文化历经重大冲击而仍具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有价值的精神文化遗产,找到普世性国际性文化共识框架,重新铸造经过现代性洗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艺术界在"现代性"问题上尚充满速茫,要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对话中走出来的,不能完全驱除现代性,因为现代性确实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吧"字,作为象声词,可以独立使用;作为语气词,则只有依附作用,且没有构词能力.音译外来词"吧"(bar)既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又能够独立成词.继"酒吧"一词后,在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领域,派生出了大量的"X吧"、"吧X"新词,我们暂且称之为"吧族词"."吧族词"的大量出现,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吧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吧族词"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折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标志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与发展,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社会.  相似文献   

7.
论早期胡先骕的"古典"守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衡派的中坚人物,早期胡先骕在中国与西方、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中、西"古典主义"的追求与守望.他的"执古"、"存古"不仅局限于以传统诗性、诗话理论和散文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性内容,而且包含了以古希腊、罗马为核心的欧洲古典性内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当代城市处于一种"前现代"的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在物质生活文化、精神生活文化和生产经营文化等方面,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当代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轨道,城市文化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与当时中国乡村文化大体相似的 "前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传媒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扮演着文化制造者和贩卖者的角色."超级女声"和"大长今"现象,对应出当代中国传媒界在处理文化和传媒关系时,充当着为社会量身定做新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终极评判者的角色;同时又实际上悄然消解着文化的传统正规地位.在分析和追溯中,寻找传媒在制造文化和化解文化的过程中其自身合理的动机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琉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辩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随着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正融入国际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身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游戏化"电影改编与"后现代"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化"的电影改编是当前大众文化思潮和现象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它与社会文化转型、消费文化繁荣和影视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也与日益明显的"后现代"思潮有直接的联系."后现代"不管作为一种理论或文化运动,反传统、反权威和消解精英文化一直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核,而日益走向大众文化和民间生活.在文化工业和商业法则的机制中,"后现代"的可视性特征更是与现代影视创作生产结合,使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商品特征格外突出,精神层面也体现出大众文化中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的特质,导致了电影或影视活动中对经典(正统)作品的游戏化改编改写.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大系统的中西哲学文化,对"他者"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理论对西方本体论传统的反思,中国艺术美学风格面向世界的现代性建设,赋予中国传统文明和当代艺术创造新的意义.只有以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为背景,从"他者"角度切入,才能揭示出当代审美创造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及引发的问题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和解改革中,许多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遭遇是否适用"习惯法"的难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文化因素较多的汉族乡村地区,一些"习惯法"被纳入到刑事和解方式的多样化探索中.它们在妥善解决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在刑事和解中实现"官方法"与"习惯法"的互动,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当代中国司法中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的后殖民理论受到中国学界的接纳和重视,进而运用于中国的批评实践,获得了一些有创意的新见.但也有某些后殖民批评在望文生义中完成了误操作,断言"五四"文论(话语)的现代转型是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的结果,对"五四"以来引进西方文论的现象,只见其失,不见其得.这将导致对中国近现代文论、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对于这种批评倾向应努力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异化"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基本内容之一.荒诞派戏剧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异化现象所作的反映,其广泛性和尖锐性都超过了其他现代戏剧流派.所谓广泛性,是指荒诞派戏剧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全面地表现了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历经数次"改革"与"传统"之争,中国画一直在中国与西方、内容与形式、写形与写意的矛盾中艰苦跋涉.透过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美术现象,我们发现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国人对中国艺术最本质的精神--"传神"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概括和思考,以期能够与同仁们共同揭示现代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画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周扬在文艺表现上的两重性被称之为"周扬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周扬在其个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文化建设上的反复性、特殊性及先进性。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文艺在文化转型期的先导作用是今天解读"周扬现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