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广告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其社会文化影响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涵或反映社会文化.英美民族崇尚求美、求异、求实、求曲的文化心理在英语广告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框架下的广告翻译注重目的语国家受众的群体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有目的性地倾向于受众群体文化的审美情趣,保证了广告对产品的宣传功效。目的论框架下的广告翻译应坚持目的性原则,语言应简约而不简单,并准确把握文化脉搏。目的论框架下广告翻译技巧主要有三种:创意翻译、直译和意译。  相似文献   

3.
青色与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在色彩审美方面有趋于青色等冷色的倾向,这既与民族生理特点、色彩心理效应的潜在影响有关,更是民族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直观反映;同时,这种色彩审美选择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阴柔、含蓄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传统的诗词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经验的总结和标准的确立,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以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应该重视文本背后的超语言因素,注重特定文化语境和特殊人物情感律动的翻译,并从语言符号和语言风格方面尽量体现诗歌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室内设计应具备的审美特征、审关功能、审美情趣。分析认为,现代室内设计审美的综合表征包括空间形式、比例、边界、照明、音响、内外空间的联系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秩序美;让人在有序的整体中感受到舒适,在多样统一中得到乐趣。同时认为,在设计中自觉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之美,既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气质,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能创造出和谐的意境之美,达到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修辞格的使用看广告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功地运用广告语言是广告创作成功的奥秘之一。在传达广告内容时 ,除了必须准确无误之外 ,更重要的还要有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多种多样的修辞格的使用上。本文搜集了一些具体的广告实例 ,对常见修辞格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作了一些分析研究 ,认为要想创作优秀的广告作品 ,必须精美地选择语言 ,而语言要美 ,就自然离不开各种修辞格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广告创作不仅要注意人类共通的兴趣爱好等共性因素,还应关注各民族的个性因素.台湾不少广告佳作在汲取西方广告精华的同时亦较好地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获取了很好的广告受众效应.立足于精神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三方面探讨民族文化特色在台湾广告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教师语言美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阐述教师语言美表现的三个方面(一)教师语言美是教师心灵美的外在表现;(二)教师语言美是语言规范典雅美和表情达意灵活美的融合;(三)教师语言美是教育教学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广告文化形象创意是商家实行销售战略的重要策略.文章结合广告翻译的目的探讨了广告文化创意再现的平行移植、归化源语文化形象和重塑译语文化形象策略.归化源语文化形象要挖掘译语文化内涵,力求形象功能对等,张扬产品消费符号,颠覆源语的文化审美思维,再造产品新形象;重塑译语文化形象要注重目标语族民族文化特色标记,增强文本呼唤功能,做到商品信息与消费者审美情趣的即时视野融合,彰显商品卖点.  相似文献   

10.
英汉思维模式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的差异:大和小。即:中国人想问题注重大的方面,而英美民族的人想问题注重小的方面。这种差异不但反映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也反映在语言的词汇、句法、信息编排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神话传说是世界文化经典中的瑰宝,被世人崇尚和传颂,中西皆然。神话传说离不开英雄,中国神话传说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有着明显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地域起源、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因素塑造了东西方神话传说中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身上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比中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有益于传承和发扬神话传说中讴歌的向往自由、追求真善美、扬善惩恶等高尚的英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更深层次上发掘中西方神话传说中英雄形象形成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的理解和交流,建设一个和谐、包容发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至诚的审美理路,厘清其文论流变规律,研究至诚之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失为当下文论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谐审美观。笔者调查表明:其一,在32 504个调查对象中,55%有时考虑美,33%总是考虑美,12%不太考虑美;其二,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而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其三,当前中国公民多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审美判断,占被调查人数的43.6%,25.5%选择“依据大众流行和时尚,”30.9%选择”依据理想化的标准或境界”进行审美判断;其四,中国公民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主。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制约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忽视人们的审美倾向,从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精神产品的创造,从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角度、人与自然等角度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时都必须考虑人们的审美心理倾向且应进一步激发与引导中国公民的审美需求;二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尊重公民的个性因素,也应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和谐”本质的教育,还应加强公民对待社会的审美心态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特征与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受“天人合一”、“寓善于美”、“自然就是美”等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的影响 ,形成了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练性等四大特征和与之相应的造景艺术手法。所有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独特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5.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商品外衣、附属物出现和存在的包装,其作用与意义除基础的物理功能之外,主要在于其视觉美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包装的视觉美兼具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双重属性,其设计创意离不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智慧方案的提供等三个维度;其发掘与撷取应坚持审美视野全球化原则,消费需求与审美心理双重变化原则,承载文化传承、创新与转换使命原则,致力于包装问题治理原则,科学技术集成运用原则;为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追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商品与包装、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自主设计与自觉设计三重关系。唯有如此,商品包装之美的创造才能与时俱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的价值追求,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禅与后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有某种穿透时空障碍的精神呼应 ,将中国古老的禅文化与网络技术时代的文学新变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和融贯 ,不仅可以使老去的文化重焕青春 ,也能帮助当代网络文学沉淀一种更深厚的文化底蕴。禅文化对网络文学的美学意义包括 7个方面 :“空船载月”的禅境审美、“境随心转”的定力修为、“黄花般若”的诗性本源、“直抉神髓”的禅机灵慧、“鸢飞鱼跃”的本体性游戏、“山水自见”的平常心、“以淡照腴”的虚飘风范  相似文献   

18.
老子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美学史上有华彩独放的地位。其中他的美学思想中的辨证美更显独到。本文分别从美与善、美与真、虚与实、柔与刚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老子的"美与善"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与孔子不同;老子不仅看到"美与真"差异和统一,更看到二者的转化,这正是老子深刻所在;"虚与实"、"柔与刚"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老子辨证的美学思想,这种具有辨证的美学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开源拓流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永恒女性”与“性灵佳人”这两个中西方最经典的女性审美范式的发生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并在比较中探讨了这两个范式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在西方更替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永恒女性”是暂处于边缘地位的诗性话语寄寓其价值理想的载体;而在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性灵佳人”则是源于道家的诗性文化精神的“存意之象”。因此,虽然比起主流的“妇德楷模”来,审美型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展现个性与挥洒才情的空间,但她们本质上仍是被审视、被塑造者,仍是男性中心主义文化规范下的一批“诗性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夏夫兹博里与哈奇生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美学家,只有把他们作为整个西方美学这个长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才能看清他们的贡献与不足。本丈主要考察了他们的内在感官说、形式美论和美善同一思想,力图在其一致中见出流变,闪光之处见出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