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人们通常认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只有一个,就是看这个社会的经济生产水平,以及科学与技术的水准,即社会的发达状况。但是社会的发达状况只能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之一。另一尺度是社会的健康状况。然而,历史证明社会的发达与健康并非总是同时存在,但一个社会必须既是发达又是健康的,才是高度文明的。那么,“健康社会”究竟是指什么?它的依据何在?它有哪些特征?这一命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何在?这正是本文所要谈及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环境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营造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空间的净化与和谐,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物质的与精神的结合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文明、社会安全文明,三个文明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环境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种姓是印度社会特有的文明遗产,其中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是印度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与印度教(婆罗门教)相结合,构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宗教等级制社会。那么它何以在印度得以发展成立?这是一个重要的文明与社会发展路径问题,过去——现在——未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三维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陈望衡先生的论述,探讨“境界”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境界作为审美本体范畴如何可能?它区别于“神韵”、“兴趣”等大量修辞性概念,并且是后者所依附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境界建基于最高本体“道”之上。第二是审美境界如何生成?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它与意境的形成有所重叠,从逻辑生成的角度看它实现了从情象到境界的升华的过程。境界是一种意向性、召唤性的存在。第三是审美境界如何拓展?境界并不单纯地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延伸到生命存在的维度。本文认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叩问。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明观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观与社会文明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 正是社会文明观的题中之义和逻辑延伸。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观, 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它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提供了政治和价值保证, 找到了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那么它的文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般的说法,是指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什么地大物博,富有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的中华民族等等。一个文明的国度当然不能少了这些内涵。但是就中国社会这个具体对象来说,仅知道这些,还不足以认识它的文明之所在。我们必须努力找出它与兄弟文明国家最本质的区别点,也就是它的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文明莫过于善"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9.
文学经典面临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传统社会中,人类精神总是呈现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二重变奏。意识形态是为社会既定秩序提供合法性依据的观念体系,它以各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现存的社会秩序具有永恒性,即使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克服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是使人们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境遇,承认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从而使现存社会系统尽可能地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与之相反,乌托邦则是以否定或者怀疑现存社会为前提的,它总是指向某个超越于现实存在的境界或领域,并且对当下的社会存在具有某种批判性。乌托邦的功能是促使社会系统发生变化,尽管并…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思想文化条件。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本工具与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仅要求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传递和体现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以促进和谐文化的形成,而且也要求运用它创建一个文明良好的语言文字社会生活环境,以促进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这是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人学,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就是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思考,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去观察科学技术的效用、意义和目标等。科学技术人学是当代科学和人学经历漫长分野后的汇流,是社会文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与人学的汇流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向人文学科的渗透和人文精神向科学技术的融入两个方面。科学技术人学是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与人文的知识、方法、精神的汇合,它的发展,将推动人类文化向更高更新的境界迈进。  相似文献   

12.
一 文明是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明变迁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打破陈旧的文明方式,引进和构建适应新的情况要求的文明方式。同时,任何文明都产生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和资源基础。那么,从资源条件看,它是如何历史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明变迁呢? 长久以来,经济学对发展问题的探讨受制于“地大物博”的传统资源意识的束缚,是很无意于这样来选题的。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现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近代“新学”等同于“西学”的认识 ,既不符合近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 ,也无法揭示“新学”所包含的丰厚的内涵与时代特征。近代新学既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需求 ,也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学理动力。因此 ,脱离开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历史过程的把握 ,脱离开对于传统中学近代变迁过程的历史定位 ,就无从理解近代新学的意义和价值。近代新学是传统中学适应社会变迁的文化转型。它的形成和发展 ,不仅体现着社会变动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它也构成了推进社会变革进程的学理动力。  相似文献   

14.
说起道德境界,有些同志以为它很神秘、不可捉摸。其实,它是人人都可以理解并且人人都具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一定社会中的一定阶级,总是要提出自己的道德理想,来鼓舞人们为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献身。所谓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关于做人的最高标准,它通常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结晶;第二,这种概括和结晶往往体现在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身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这些道德理想不是某些思想家脱离实际的凭空臆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生态文明深化关于发展的认识,它必然突破以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转变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生态文明必将拓宽社会实践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目的中最根本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权的最充分保障和实现,是发展的要义。人权的现实境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既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本文探讨了一般人权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其实现的一般条件,人权与发展关系等问题以及认清和处理好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史的总体发展目标似乎是朝着理性的方向迈进.在西方文明史上,不少哲学家把人的本能和欲望设定为理性的对立面,从一个与本能及欲望相反的方向上探索理性.问题是,哲学总是在反思经验的基础上表达它对理性的理解,而经验又总是与文明的类型及文化模型紧密相联,是一种文化意识.理性究竟是什么?反观一下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对和平与安全的谋求、商贸交流与人员交往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文明融合的进程。文明融合主要体现在英语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宗教信仰的国际性和多元性更加明显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观念被普遍接受等方面。文明融合有助于世界秩序的良性发展,它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及国际社会的合理与公正具有积极作用。一般而言,文明融合可以采取文明间的交流与互补、文明的适应以及文明的转型等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态平衡与共生性的生存 "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态平衡趋向社会和谐,践行人类社会的文明机制.社会生态和谐运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又进一步支持着社会生态的平衡与和谐.社会生态的平衡要有生存与发展关系的牵引,而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运行机制还需要生态公平与正义来体现,需要有生态效率的推进与检视.社会生态也致力于构建由多样共生性的生存"合力"而形成生态社会及共同体,体现多样与共生、无序与有序相协调的生态社会"合力"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人类视域的空间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空间表象是特殊社会组织形式的映射。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的资本积累体制,其背面也体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从而为该资本积累体制有效运作提供空间支撑。一般意义,空间与社会之间是同构的,体现为社会建构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体制包含了不同的关系范畴;借助关系范畴,资本积累体制与空间之间所共享的映射元素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