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现实的人类认识活动实际上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模式,即主体把来自客体的信息加工成主观映象,然后把主观映象外化为符号,使它获得一种“第二客体”的人格。笔者认为:人类认识的这一共同模式中隐藏着认识本质的各种秘密。解剖这一模式,对理解认识的本质无疑将有执一驭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咏诗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5-104
康德对范畴客观性的先验演绎最终完成于后演绎的“原理分析论”经验类比部分。经验第二类比关于因果性的证成有赖于主观时间秩序与客观时间秩序之间的有效区分。对客观性的传统解读有两种:客观实在性和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但传统解读没有成功处理“客观性”的二难,以至无法令康德对范畴运用规则及其界限的说明同时抵御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中普遍怀疑论的攻击。时间秩序客观性的新解,即以别种表象方式的可能性为前提的跨主体视角下的客观实在性,可以消解传统解读的二难。承认这样一种客观实在并不与康德哲学的批判原则相冲突。 相似文献
3.
高国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78-82
《刑法修正案(八)》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考量,降低了盗窃罪的入罪门槛。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行为等归为盗窃罪,扩张了盗窃罪的犯罪圈。随着盗窃罪的修改,相关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需要对盗窃罪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4.
候系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柳永的词向来被视为粉艳狎邪、市井俚俗。本文联系柳永的个性特征与人生遭际,揭示了其词背后隐含着的“春女善怀”的寂寞与“秋士易感”的情怀,从而对柳永其人其词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吴涌汶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158-16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6.
7.
蔡堂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1):86-92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求"是兽尾的象形,故早期的"求"含有长大、圆曲、多毛等意象.求与九相通,"求尾"后来音变而成为"九尾",故九尾狐即是"求尾狐",指"大尾狐".在大禹娶涂山女的原始传说中,九尾狐象征大禹,而不是象征涂山女;"九尾"也不是指有九条尾巴,而是指大尾巴,喻指大生殖器,暗示着性交的需要和性能力的旺盛.因此,"九尾"可以成为娶亲之证,也可以带来部族的子孙昌盛.最初,九尾狐仅仅被当作奇兽看待,随着大禹的被神化,九尾狐也成了一种瑞兽.后来,九尾狐象征的对象由大禹转向涂山女,由于传统道德中的性别歧视,九尾狐也由祥瑞之兽变成了淫邪之兽. 相似文献
8.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6,(9)
大炮——矫正国家边界的工具火柴——试过了才知道有用,知道了就变成无用的东西撤退——策略性逃跑苹果——它最辉煌的一刻是砸在了牛顿的头上拳击——打了人还得奖遗体告别——看看他的死相食物——指人喂自己的东西,喂动物时称饲料 相似文献
9.
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中包含着一个"是"到"应当"转化的难题.难题的症结在于对"认识"的理解.运用广泛认识论的观点,难题也就迎刃而解,相应地,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也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王延荣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2)
从经、史、子、集所载来看,梦在古代非常为人重视。殷人崇鬼,甲骨卜辞常见殷王占梦的史实;①周人尚理,《尚书·太誓》记武王伐纣以梦立誓;孔子不谈怪、力、乱、神,“②却一本正经地说:“吾不复梦见周公”;③《庄子》玄妙,梦蝶之理后世交赞;史家征实,《左传》、《史记》把梦当作一种重要的史料看待,严肃地探究着梦与人及社会的关系。梦进入文学作品自然打上了文学家虚构的印记,但传统的影响,使梦的前因后果,形式内容无不与人事、社会有着关联,反映了时代的认识水乎,表露作者的创作意图,《三国》《红楼》大凡如此,《水浒》也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1.
葛启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阎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9,(4)
夏文化概念如何表述?考古界、史学界的传统观点都认为,夏文化就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正确的说法应为,夏文化是原始社会时期姒姓氏族、夏王朝时期姒姓部族和其他同盟的异姓部族,以及商代初期被征服的夏代各族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具体说来,可分为先夏文化、夏代文化,商初夏代遗民文化三部分,三者缺少任何一者,都不是完整的夏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3.
物证定义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67-70
物证历来是深受世界各国司法实践和证据理论重视的一种证据形式 ,本文在比较我国目前关于物证的定义与特点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 ,将物证重新定义为“以其客观存在或与外界的客观联系证明与案件相关的一切事实的物体和痕迹” ;认为物证同人证、书证以及其他证据形式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是关于物证基础理论的研究 ,目的在于为制定我国证据法规则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蔡建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8,(3)
O、提及词义,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国内语言学界为此而下的定语:词是音扣义的结合物。这里的“义”、即“意义”。然而进一步求问,词的意义又指什么?翻开国内高等院校文科类有关语言学方面的教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语言学家却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诸如: 相似文献
15.
16.
教师角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跃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8-33
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与要求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而变化。随着当代哲学主题的巨大转向、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转换以及教育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 ,当今时代呼唤教师成为“精神世界的理解者”、“生命灵魂的唤醒者”、“生活世界的沟通者”、“知识建构的示范者”、“学生学习的促助者”、“教学策略的反思者”、“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和“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相似文献
17.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5)
辩证法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理论界众说纷纭,莫哀一是。本文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实质在于研究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一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理论界的分歧就在于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不同.首先,需要弄清楚“实质”的含义究竟指什么。传统观点把“实质”和“核心”等 相似文献
18.
19.
20.
段海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4-89
财政赤字通常被划分为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以不规则财政收支为零作为前提。在中国,进行这样的划分并不恰当。本文将结构性赤字中的不规则成分区分为相机抉择赤字和不规则赤字,用图解的方式将周期性赤字划分为收入效应赤字和支出效应赤字,并运用赤字结构的“四分法”对中国近期的赤字结构进行扩展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