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改文章的思维态势樊斌文章皆为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以其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不能一下子为写作主体所认识清楚把握全面。文字表述又以其灵活多样性,也不能一下子就能够选择恰当。这样,一篇文章的初稿拟成之后,“意不称物”和“言不逮意”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  相似文献   

2.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1,32(2):88-91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  相似文献   

3.
<正> 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这一中间环节,亦即建构起理想客体和实现理想客体的实践计划、方案。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的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因而实践观念表现出对人的思维的依赖性,人的思维是建构实践观念的主体。所以,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念的建构是通过直觉思维进行的,直觉思维是一个由显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整体结构,直觉思维在实践观念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的建构活动(关于科学认识建构的涵义参见拙作“论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建构特征”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认识主体的外部科学实践活动(简称外部活动)和内部思维操作活动(简称内部活动)两部分.这两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只是为了考虑问题方便,才分别研究.科学实践活动受思维操作的指使,甚至可以看成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而科学思维操作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则来自科学实践活动,并受实践活动制约,是实践活动的“内化”.无论是活动还是作用,二者都交织在一起.外部活动作为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具有两重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当它面对外在世  相似文献   

6.
《周易》与古代筮占有密切关系,从筮占到《周易》是经过哲学飞跃的,占筮是《周易》的先导,春秋易象说是《周易》思维的重要环节,《易传》则是其思维模式的形成,而这个模式是在自身性格上建构的,是其进行综合性反思的结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汉字思维是凝结在汉字中的先人造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基于"汉字的两象思维",汪曾祺也提出了语言形象性还应当包括"语言的唤起形象性".汉文学语言的词语、句子甚至语段等层面上体现汉字"并置美学原则".在汉字字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汉文学语言要有音乐美,要悦耳.  相似文献   

8.
随着历史意识的兴起,现代哲学实现了自身的生活世界转向并把哲学主题定位于人的自我理解。在探讨这一哲学主题的过程中,现代哲学逐渐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建构起了一种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历史思维方式。作为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内涵:它以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性为基点,以自我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并具体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理解过程。历史思维方式不能脱离人的自我理解这一哲学主题而独立为抽象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五四”初期“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论争,从概念层面将文学性的“散文”从传统“文章”中剥离出来,散文成为独立的文类。但传统文章学仍从正反两面影响着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建构。一方面,缘于对传统载道散文的拒斥,现代文论界纷纷译介西方随笔及其自我表现精神,普遍认同家常絮语式的散文;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在散文写作的公共性与个人性的问题上,文论界又回到了传统文章观念,只是诸家选择了不同的流脉和路径。此外,现代文学史上众多关于小品散文的“作法”和“讲义”,在潜通暗接传统文章学的基础上,推动了现代散文创作的经典化和类型化,成为构建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曾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何以能使一个民族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呢?如果说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唯一可靠的途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那么,理论思维就是通过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使一个民族屹立在科学的最高峰。满足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的需要,这是  相似文献   

11.
刘芳 《江汉论坛》2012,(7):142-144
建构诗歌意象语言的思维机制是隐喻式的。隐喻思维遵循万物互渗律,是以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诗人在建构诗歌意象语言时所进行的直觉联想或超常想象是建构相似性的重要思维运算方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就必须到人的思维的建构性中去寻找,它揭示出认识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结构性。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电脑和知识工程的产生,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反映这两个角度重新来确立认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内兴起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高度重视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历程、中美两国学者的共同思想理论贡献等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的话题或思潮,其更为关键或本质的问题应是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以及观念建构等思想理论的特质问题,试图予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契合与冲突,以及他者文化对我国文化构建的启示,预示着我国新人文精神的构建既需要克服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倾向,也需要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的消极心态,以开放的思维广泛接纳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形成更具普遍感召力的中国新文化。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我国新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既要关怀个人,也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理性思维为人类所独具,是人类智慧和智力发展的一朵灿烂之花。它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科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它一旦形成,就担负着指导人们实践的作用,各门科学要进一步发展,社会要继续  相似文献   

16.
文章源头之论,概括起来约有三说:一、源于《五经》说,以梁代刘勰、北齐颜之推、清代方苞为代表;二、与文字同源说,以清代刘师培、田北湖为代表;三、源于卜辞说,以今人张寿康、褚斌杰、王章焕、曾祥芹等为代表……诸说归一,即文章源于文字产生之后,而非文字产生之前。 “积字成句,积句成文,欲溯文章之缘起,先穷造字之源流。”为此笔者提出“口语文章”的概念,认为文章的源头并非在文字缘起之后,而应该在文字产生之先的前文字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世纪 ,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实践开始了一个以全球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是当代人类实践的基本框架与宏观机制。唯物史观认为 ,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 ,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意识化 ,观念化的结果 ,是作为人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模式的观念系统。社会的实践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 ,人的思维方式相应也要发生变化。可以说 ,没有这种变化人们就不能应对全球化发展新条件下的实践与交往 ,在这种新的实践与交往中就不可能有施展自如的筹措与运作 ,以至于最后丧失立足与生存的余地。一言以蔽之 ,思维方式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描述了史传"作为古代历史散文总称及史学理论归纳"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传统文章分类学下小说文体的分类问题;而刘知几<史通·叙事>的"四体说"阐述了史传作为"文章叙事模式和由此显露的叙事诗学",对史传所含"春秋笔法"的叙事规定则完成了文章分类学意义下对"史传传统"的最终指认,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小说与史传传统间的文章学渊源关系,并为当代文学中的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文学资源的逆向回溯可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与礼乐     
文章与礼乐在古代是一对常见的、相互混用的概念,如果从文字渊源、功能特点和相互影响三个方面探索文章与礼乐的历史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语法与文章     
前 言 一提到语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名词动词,单句复句,单句成分和复句层次等。我们不否认,这是语法。但我们还要说,这不是语法的全部。我们在这里说的题目是“语法与文章”,要在文章中研究语法,用语法分析文章,把语法与文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做是否太牵强了呢?不是。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律。文章呢?文章是各级语言结构的有机组合。张寿康先生在《文章学说略》中说,“汉语是组装型的”,文章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