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新版《辞源》、新版《辞海》与台湾版《中文大辞典》三大辞书均收录了大量成语,审慎考源,博引书证,对成语的使用和研究都有极大帮助。然而三辞书所收的某些成语尚缺定型式书证,应该补充。今择其相同者举四例如下: 【画虎类狗】三大辞书均引《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可补引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卷二·变旧成新》:“但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狡兔三窟】均  相似文献   

2.
<正> 笔者曾在一篇短文中举出四个例子为新版《辞源》成语补充定型式书证(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八六年第一期第88页),今再举五例如下: 【安步当车】《辞源》引《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可补引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卷六·行》:“有足而不用,与无足等耳,反不若安步当车之人,五官四体皆能适用。”【别鹤孤鸾】引晋代陶潜《陶渊明集·卷四·拟古诗之五》:“上絃惊别鹤,下絃操孤鸾。”  相似文献   

3.
<正> 新版《辞源》收录了很多成语,在成语的溯源明流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有些成语尚缺定型书证,还须补充,举四例于下: 【事半功倍】《辞源》引《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为然”,又  相似文献   

4.
<正> 新版《辞海》收录了很多成语,在成语溯源明流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然而,有些成语尚缺定型式书证,尚需补充,举三例如下: 【怙恶不陵】《辞海》引《左传·隐公六  相似文献   

5.
<正> 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四十册)收录了大量成语,在成语的溯源明流方面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可是,有些成语未引定型式书证,尚须补充。试举二例于下: 【两鼠斗穴】《中文大辞典》引《史记·赵奢传》:“秦代韩,军与阏与,王召……问赵  相似文献   

6.
<正> 笔者曾写了一则短文,举出三个例子说明新版《辞海》所收的部分成语的定型式书证尚可上溯。(文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八六年第一期第120页)。今再举四例: 【椎心泣血】《辞海》引唐代李商隐《祭裴氏姊文》:“椎心泣血,孰知所诉”。可引唐代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之三·为程处弼辞放流表》:“何图诚效未申,  相似文献   

7.
<正> 新版《辞海》在成语的溯源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有微瑕,有些成语所举例证时代较后,其定型式书证尚可上溯,举三例如下。【穷乡僻壤】《辞海》引《儒林外史》第九回:“穷乡僻壤,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  相似文献   

8.
<正> 台湾版《中文大辞典》收录了大量成语,征引繁博,细大不捐,对成语的使用与研究有极大帮助,但部分成语的定型式书证尚可上溯,今举三例如下: 【鞭长莫及】《中文大辞典》引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除掉腹地里几省,外国人鞭长莫及,其余的虽然没有摆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  相似文献   

9.
<正> 新版《辞源》在成语的溯源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尚有微瑕,有些成语所举定型式书证时代较后,尚可上溯,举四例如下: [丰功伟绩]《辞源》引元代朱晞颜《瓢泉吟稿一·题金总管所藏王宰临本长江万里图》诗:“丰功伟绩想余风,霸略雄图见遗址。”定  相似文献   

10.
“不见经传”的出处及原义成语“不见经传”,一般成语词典引书证是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是其“源”,现代众多的成语词典中,编纂考释最严谨的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又补充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一条书证,可见,共认“不见经传”出现的时间不早于宋代。读...  相似文献   

11.
一、《辞源》(修订本,下同)419页“卑鄙”条,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按:原文当为“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书证有脱文。(参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 二、464页“司命”条,引《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宫。……  相似文献   

12.
高亨先生《商君书注译·垦令第一》 :“声服无通于百县 ,则民行作不顾 ,休居不听。”亨按 :声服当作声技 ,技服形近而误。声即声乐 ,技即今语所谓“杂技”。说详新笺。笔者按 :“技”、“服”除了皆从“又”外 ,字形并不很相近 ,要误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且即使在《新笺》中 ,高氏也没有提供直接的书证 ,如果严谨一点 ,也只能说“服”疑为“技”之误。其实“服”未必是误字 ,《诗经·小雅·六月》“共武之服” ,《笺》、《尔雅·释诂》并云 :“服 ,事也” ,窃以为“声服”之“服”亦当训为事。又《诗经·大雅·灵台》“瞍奏公” ,《传》 :“…  相似文献   

13.
《汉书·食货志》中有一句话 :“(商贾 )亡农夫之苦 ,有仟伯之得。”对于其中的“仟伯” ,有三种不同解释 ,一为与“阡陌”相通 ,指代田亩 ;二指“千钱百钱” ;三表倍数 ,指千倍百倍。笔者根据文章背景与全文语境 ,并引其他书证 ,认为第三种解释更为合理。同时指出了《汉语大词典》有关书证自相矛盾的错误 ,并对诸大型语文辞书中的有关词条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4.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语文》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毛远明先生的《<汉语大词典 >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一文 ,指出《汉语大词典》在书证使用上的八个问题。我认为毛文对第八个问题即“书证迟后”的论述尚不够充分 ,现对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首先 ,《汉语大词典》中有些书证迟后的时间太长 ,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这些词出现的年代很晚。例如 :卷 1 ,第 2 50页 ,“三薰三沐”条。书证用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中“坐我三薰三沐之”句 ,实际上南宋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早已有“三薰三沐 ,师黄太史氏”之语 (《四部丛刊》本 ) ,两者词义相同 ,而年代…  相似文献   

16.
音释二题     
《汉书》等引《诗》,为什么用“密勿”而不用“(?)勉”? 《汉书·刘向传》:“故其诗日:‘密勿徙事,不敢告劳。’”这是《诗·小雅·十月之交》的一联,毛诗作“(?)勉从事,不敢告劳。”《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年表>》“密勿军国”李善注,“《韩诗》曰:‘密勿同心,不宜有怒。’密勿,(?)俛。”这是《诗·邶凰·谷凰》的一联,毛诗作“(?)勉同心,不宜有怒。”按,(?)勉亦作(?)俛。  相似文献   

17.
知难而退     
【典源】《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典义】“知难而退”,本谓作战须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应退却。后人引申为:做事须衡量实力,如困难难以克服,则应主动退却。  相似文献   

18.
“国是”一词,今人多谓“是”假借作“事”,其误由来巳久.成书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首列“是通事”义项,称“见《新序·杂事二》”,从此以讹传讹,竟至新版《辞海》《辞源》失于复审,或迳释“国是”为“国事”,或在释“国是”为“国家大计”后补云“犹言国事”,《中华大词典》亦加了个“国家大事”的含糊尾巴。 “是”字本义依《说文》为“直”,为“正”;正、直可供取法——《韩非子·忠孝》即有“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故引申为“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邢疏:“言不非之  相似文献   

19.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20.
新版的《辞海》和《辞源》,在当前来说,可谓是我国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两部辞书了,但其个别条目的释文似乎仍欠斟酌,“执鞭”条便是一例。 这两部辞书,在“执鞭”条下,同引《论语·述而》“寓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作为书证,释义也大同小异:《辞海》释作“为人驾驭车马,意谓给他人服役”;《辞源》释作“持鞭驾车”。乍看起来似乎无甚不妥,但若仔细加以分析,便会发现其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