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 一、汉大赋。首先,汉大赋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赋家采取直视的审美方式营构艺术意象。所谓直视,是指审美主体直观外物,从眼前所见的审美对象中直接营构出意象。汉代的文学观念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赋家的意象营构还处在模仿阶段,偏重于形似,其视点往往是固定的,审美视野比较单一。赋家极力铺陈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对象和环境事物,向读者提供的仅仅是虽有升华却未离开实际的生活图景,对客观的物象和物境的再现多于主观情感的注入。汉大赋描写事物总是四面八方、分门别类地尽情铺写,这正体现了它作物的特点和直视的审美方式。从审美的角度看,汉大赋直视目击的外在审美视野正是向视境于心的内在审美视野过渡的必要前提,对后世赋家意象思维的发展和成熟,产  相似文献   

2.
踪凡 《天府新论》2004,(6):122-125
刘勰在折衷旧说、兼采并蓄的基础上,对于汉赋的性质源流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见解.他认为赋(汉赋)在表现内容上以铺写事物与抒发情志为主,在艺术手法上以铺采扌离文、驰骋翰藻为要,比较符合赋文学发展的实际,但忽略了俗赋叙写故事的功能;他把赋与颂、楚辞分而论之,甚有见地,却误将七、答难(对问)摈斥于赋外;刘勰兼综诗源说与辞源说,对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清楚明晰、有条不紊的梳理,同时又抛弃了檀道鸾的赋源诸子说,重诗源而轻辞源,并且对于赋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论之不足.刘勰从汉赋本身的实际情况描述其兴盛图景,探讨其盛衰之因及文学影响,并不十分全面,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赋文学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这些贡献与不足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汉人论赋的基本观念是有无“风谕”。刘勰的赋论既有继承汉人“风谕”说的一面,但又和汉人走的路子大不相同。刘勰的赋论以赋体“铺采捣文”的特点为核心,一方面要求极力对事物进行描绘,另一方面又要求体物写志,反对辞采过于淫侈。刘勰不仅注重汉赋形象描绘的特色,而且总结了汉赋的“侧附”、夸张等艺术经验,这说明他对汉赋形象描绘的重视是有意识的。刘勰的赋论虽然主要从汉赋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但却反映了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小之间     
事物的大小,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大事可以化小,因小可以失大,大小之间,既有所别,又可相通;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大小问题。可是有些人却把事物的大小绝对化、机械化,在大小之间筑起一道万里长城。这样,他们在对待具体事物的时候,要不是见大不见小,抓大不抓小,就是见小不见大,抓小不抓大。前者把一切小事情,小问题,小东西都排斥于自己的视野之外,认为这些都不值一顾,或者不值得自己去为之操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在中国审美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正面的、对象化的审美观照。2.体现出人对外部世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及控驭外部世界的信心和力量。3.创造了新的审美表现形式——汉大赋。司马相如在审美表现上的主要缺点是:1.他所选用的艺术载体,不足以承担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2.他的赋中存在着审美感受的传达和非审美的理性说教的矛盾。3.他的赋在对客观事物审美表现的倾向及具体方式上也存在着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选》中收录诗文的篇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从最初的编纂到后来流传中的变化与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篇题的稳固性。以《文选》"赋"类为例,原作原有篇题,有些是《文选》编纂时改变原篇题而另拟新题,有些是在流传过程中抄写者、刊刻者误题的篇名。其中有以分篇小题为篇题者,也有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是在流传中的误题,改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编纂时分篇造成的。分篇之后,原篇题已不适用,内容与原篇题不相符合,于是另拟新题。当然,并非所有篇幅大的赋作都一定要分篇,也不是都能够分篇的。分篇的前提和条件,首先是由该赋作本身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结构体式特征所决定的,其次也与该类赋作的写作成篇过程及其流传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焕然 《河北学刊》2002,22(5):108-110
东汉中叶,歌功颂德的大赋创作衰歇,而距政教较远的小赋创作日渐繁荣。小赋题材进一步扩大,世俗情感开始进入小赋中,其对事物描写的侧重点已由教化功能向自身特性转换。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剧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是可以赋予历史人物以现实的血肉,使其得到合理的发展,还是依照历史上实有人物的面貌如实地写出?这是常常发生争议的一个问题。郭沫若通过总结前人的特别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古至今,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同样存在着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希腊的戏剧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谈到了诗人摹仿现实的两种不同方式,即“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郭沫若曾经说过“写作历史剧可以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他所说的“赋”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敷陈其事而直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黄山     
诗仙李白在黄山,在皖南,都曾留下仙踪佳赋。石男先生细心察访,慕风追怀,不经意间也显露了自己的诗人性情。《李白的黄山》因人及事,因事及情,人事物事交融,快意处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0.
王延寿现存《鲁灵光殿赋》、《梦赋》、《王孙赋》三篇赋作。在王延寿之前,以京都和宫殿命题的骋辞大赋,都是通过夸饰场景和营造气氛以服务于颂圣、讽谏的主题,其所关注的是宫殿的象征意义,宫殿本身并不具备独立性;与此相应的结构模式,则是对行视点和叙列手法。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则由对宫殿象征意义的关注变为对宫殿本身的关注;与此相应,在结构上也突破了骋辞大赋的固有模式,由对行视点和叙列手法变为对细节的时间建构。这种变化,标志着“宫殿”赋已从骋辞大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咏物体类。王延寿三赋,体制均小,风格统一,其流转行进的叙事结构、体物入微的写实技法、深沉奇诡的幻境营造和富艳瑰玮的文辞,共同创造了“体含飞动之势”的美感境界。  相似文献   

11.
柳春蕊 《云梦学刊》2006,27(1):94-96
"短韵"不是指小文章,而是指赋文写作当中的事类单薄,不能使所赋对象浏亮明白.并进一步讨论了"韵"与文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爱明 《船山学刊》2006,(3):124-126
诗、赋是六朝最重要的两种文学体裁。谢灵运创作了不少抒情小赋,而且其赋摆脱了此前抒情小赋多有情绪少有意境之窠臼,创作出情景相融的清丽空灵、朦胧澄澈的优美意境。此种意境之生成,是其“超埃尘以贞观”的老庄佛理哲学的艺术展现,并着意采用了以诗写赋的表现手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有画境,抒情小赋有意境的有趣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赋体叙事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11,32(5):101-103
赋体兼具小说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赋的叙事性既体现在"赋"字铺陈的本义里,也体现在它的题材、手法、与体式上。古往今来的赋论家们对赋的叙事性也不乏零星的认识,但叙事研究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一些关键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全面系统地考察赋体叙事的成果尚付阙如,理论的更新也该提上研究日程。近年来引入并兴起的空间叙事理论为赋体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赋体叙事可以在赋体本质与叙事、赋体表现手法与叙事、赋体体式结构与叙事、赋体题材与叙事、赋体叙事的源流衍变等五大方面进行深究。  相似文献   

14.
在汉赋中,抒情赋与那些铺采摛文、飞扬踔厉的大赋相比,只能算作是一条浩瀚巨流中的不惹人注目的几朵小浪花。时代相隔并不太久远的屈原、宋玉们在楚辞中的那种疾痛惨怛、缠绵婉转的哀唱,到了受楚辞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汉赋当中,只传来了微弱的回响。汉代抒情赋数量的相对稀少,似乎在证明着:主要由楚人所建立的汉王朝中,抒情的传统已被人们忘却和抛弃。这种传统几乎截然中断的现象,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汉  相似文献   

15.
批判,可能是一个外来词语,原意应是对某一事物或见解的否定和肯定,这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论是非的意思。可是,在我们的国土上,不知道何时开始,批判一词被赋给某种政治内容,即成为完全是对敌斗争的武器了。这不是对批判的歪曲,就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6.
赋话与诗话、词话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赋在历代不大受到重视,评论赋的赋话也缺乏认真的研究整理,有关文献资料颇多散佚,学者深以为憾。香港大学何沛雄先生历年来致力于汉魏六朝赋的研究,著述丰富,成绩斐然。仅笔者所知,近十几年来,除发表论文外,还著有《汉魏六朝赋家论略》和《汉魏六朝赋论集》两部专著,并编订了《赋话六种》和李调元《雨村赋话》。何先生正在多方搜辑旧文,有编纂《赋活丛编》之志。《赋话六种》收录清王芑孙《读赋巵言》、魏谦升《赋品》、刘熙载《赋概》、浦铣  相似文献   

17.
赋序是赋体文学的构成因素。随着赋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学界意识到赋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搜集、整合、研究上略显滞后,愈来愈越不能适应赋学研究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赋序在赋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对中古赋序的源流发展、形态结构、功能价值、兴盛衰亡等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多维考量,进一步完善赋学理论的深入探究,借此,可以整体观照赋学研究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远在两千一百年前,在我国的西南边陲——蜀郡成都,曾经出现过一个著名的赋家司马相如。他的赋的问世,标志着汉赋这种文体创造的成熟。他是汉赋的奠基者。他的赋影响了两汉整个赋坛,成为人们仿效的对象。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相如共有赋二十九篇。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却只有《史记》所载的《天子游猎赋》(《文选》误分为《子虚赋》与《上林赋》两篇)、《大人赋》、《哀二世赋》和《文选》所载的《长门赋》、《古文苑》所载的《美人赋》等五篇。而在这五篇中,《天子游猎赋》最负盛名,它奠定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略》是一部将选赋、论赋与辑录赋学资料相结合的赋学专著。该书陈氏自序是一篇精粹的赋学论文,从裁、轴、气、情、神五个方面来探讨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绪言》辑录历代的赋论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加以编排,藉以表达著者的赋学思想;《列传》专门辑录历代赋家的传记资料,内容丰富,颇便读者;正篇与外篇选录先秦至明代的著名赋作,兼及七体、颂体、楚辞体,偶作评点,颇有识见。在明代未年的学术著作中,《赋略》对赋文学进行了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编纂体例及学术观点都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唐代赋论内容比较集中在对汉魏六朝古赋及唐代新体律赋的争议评价上面,并与当时文艺思想上不同倾向的论争相联系;而律赋理论及《赋赋》、《赋谱》等作则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成果,对宋以后律赋评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