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应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党建引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村级党组织是落实党和国家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政策的直接领导者、具体组织者和带头实践者,其政治生态的净化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和导向性。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系统,在“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交流与互动中,村级党组织政治生态的净化与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促共进,且同频共振的“双重互构”关系。要促使村级党组织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样本”,进而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增强政治领导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强化思想引领力,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以提升群众组织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促进社会号召力,厘清村“两委”之间权责关系以提高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地区政治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政治体系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直接动力,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主要包括在民族地区发展政治民主、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体系权威、增强政治决策能力、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提升政治清廉度以及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等等。当前,应该通过改革民族地区党组织的执政方式并提高其执政能力、扩大民族地区政治参与、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加大民族地区反腐力度等等,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民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不仅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重要推动作用。调研发现,湖北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是:认同主体良性发展但主体性意识仍然不高、认同客体进步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外部环境整体稳定但不和谐因素同时存在。增进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努力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政治认同环境。  相似文献   

4.
基层民主政治是整个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实现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姓氏族群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挑战";村支部架空村民组织自治的权利;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民主法制观念不强,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应从整体出发,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入手,提高农民参政水平。  相似文献   

5.
张春华 《学术论坛》2013,36(1):71-75
乡村治理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作用,在乡村治理中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的深入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抑制了乡村治理主客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乡村治理客体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实际需要相结合,助力乡村治理主体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推进乡村治理和谐共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拓展乡村治理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核心的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生活在农村。农业是百业之基,农村稳天下安。破解长期困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农”问题,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既是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也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本文立足安徽实际,从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造和谐社会,加强基层建设等方面总结安徽各级党组织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党在广大农民中的威信,巩固和扩大党的农村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需要认真抓好思想理论建设,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努力实践执政为民, 这是适应新的形势,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基层走向善治,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其中,优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健全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构建农村利益协调机制是其必要的路径选择.优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应通过调适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协调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协同村级政权组织与农民自组织的发展,理顺农村基层治理三大主体关系;健全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应通过加强党组织领导的“四个民主”建设,落实农民的“四项权利”;构建农村利益协调机制,应以农民为本位,以建设农村社区利益共同体为载体,通过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着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9.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组织延伸到基层、支部建在村上,这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在农村执政基础之深之牢的根本所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从农村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出发,深刻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作用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要清醒地认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来讲不仅是一个加强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先进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和内在灵魂。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加快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要坚持党的建设基本原则,强化价值导向,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文化话语权;进一步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问题纳入西方政治哲学的界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政治哲学理论。它坚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理论基础,倡扬生态正义的价值理念,勾勒了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蓝图,并致力于寻求新的革命阶级主体,主张红绿战线并举的实践战略。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实践上对于理解今天迫切的全球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德军 《殷都学刊》2008,29(4):111-113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和日益低靡的文学环境,生态文学已成为必然。而中西方文学共同的启蒙载体——神话无疑成为这一思潮的原动力。本文从中西神话,生态危机、及生态文学的源起和现状等方面对这一思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的反生态本性问题,展开了生态视角的技术批判、异化消费视域的批判、经济理性的批判、生态殖民主义批判、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批判6大批判,表现出"红""绿"结合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钟方 《理论界》2013,(8):79-81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北京"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更是引起全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生态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世界的绿色运动中开始兴起,由此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本·阿格尔所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把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归结为消费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当年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我们应该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合理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去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道德到深生态道德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更是基于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过程.从深生态道德的历史模块、环境特征、实践维度去分析深生态道德的"深"的含意,对构建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生态哲学主要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转变,分别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通过扩展道德关怀对象的外延来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弱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这一概念类的属性,提出应把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这二者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把生态危机简化为伦理价值问题,却忽略了价值观产生的特定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这一不足,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入手,强调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学日益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性,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以利于推动它的发展,成为当前切要的问题。我国的生态文学表现出"五个结合"的特征,在生态思想、创作领域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成就,但还存在创作规模和质量不够、研究条件和批评理论系统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方面作好应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由于生态的恶化催生态文学的兴起,报告文学、小说创作以及研究生态学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皆取得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流派。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主义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生态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增添了新维度,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国际支持,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启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消费生态化;警惕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