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爱玲华美且不幸的童年决定了她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审美观念的确立,显赫一时的家族历史、父母的破碎婚姻,尤其是母亲对儿女情感需求的漠视,造成了张爱玲最大的精神创伤,从而形成了张爱玲的"悲凉"的情感意蕴.可以说,童年经验构成了张爱玲艺术经验世界的全部,从而也导致了她文学生涯的短促.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文学悲凉格调的形成与他的孤儿心态有很大关系。小说《伊豆的歌女》的主题表现了作家的自我人格。满足了川端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人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中得不到的温情与爱情的补偿性实现。日本古典美与西方文学手法的融合形成了小说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的创作与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童年经验可以作为创作素材直接进入其创作,压抑的家庭环境和女性长辈温情的庇护对剧作的题材、人物的选择以及作品的情感倾向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从作家更潜在的创作心理的角度分析曹禺在作品中流落出的女性关怀意识,童年经验已经内化为他的一种心理定势并对共创作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的写作方式,甚至影响到他的写作方向。出生于1960年的余华,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的潜在记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余华作品的解读,探讨余华作品中潜在的文革记忆,即叙述的方式是回忆与想象,叙述的主题是暴力死亡与温情苦难,叙述的风格是冷峻与狂欢。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色,戒》重在对人性的讽刺,她的落脚点就是人性中的黑暗面,就像她一贯的风格,抽离于故事之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用淡淡的讥诮的口吻,描述人性的自私和悲凉。而李安的电影《色.戒》则把张爱玲的原著温情化了。本文从张爱玲的原作和李安的电影入手,探讨二者的不同并解释其中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6.
从人性刻画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童年母题创作的独特方式;指出在童年母题的人性刻画上,迟子建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性观为依据,通过挖掘普通大众的人性和审视易被人忽视的人性的两个方面,采用强化“善”和弱化“恶”的手法,展现其创作中独特审美理解和温情的唯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 ,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 ,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结中不幸的情感体验 ,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 ,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 ,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8.
明代诗人徐渭创作了大量异于前代的边塞诗,其边塞诗所表现的不再是传统的边塞生活寒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思念、边地将士保疆的壮志、马革裹尸的悲凉等主题,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边塞和平图,以及在和平之下塞外的奇异风光、人情风貌,诗中处处充溢着温情,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其和平边塞诗比前代战争边塞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具有师承关系的沈从文、汪曾祺显示出与其他乡土作家不同的视野,他们展示的是诗意、空灵的乡土世界,抒写着自然风俗与人性美好的纯净牧歌。但他们亦有着各自的不同,沈从文的乡土书写充盈着的是坚硬厚重的悲凉,在远离尘嚣之中,持守孤绝;而汪曾祺包融着平和温润的乐观精神,有着世俗温情的圆通。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对小说的独特经营:童话与温情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一直在东北一隅于潮流外独行。她在小说叙事上着意经营,形成独特的叙述态度。对童年视角富有美学意味的运用,还有她作品中童话般的北国风光,以及洋溢在作品中的无处不在的温情之光,使她的小说亲切温馨、艺术纯粹,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王立春是中国新生代儿童诗界一位十分惹人注目的诗人.在创作儿童诗的道路上,她以朴实亲切、轻盈灵动的诗歌语言书写着她独特的童年生命体验和她对童年时代的深情眷顾.与此同时,诗人也用充满深情与怜爱的眼睛关注着当下儿童的童年生态,显示出她对人类童年生命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陈染的小说在自述身世的狂热中始终闪现着对成长的关注与渴望,既是作为女性的,又是作 为女作家的。本章试图以"童年记忆"、"性的体认"、"对父亲和母亲的重新审视"为切 入点,解读陈染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3.
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意识”是萧红情感链条中丰富而复杂的一环,萧红将生命中这种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以家园为题材的小说中,传达出她在漂泊生涯中对童年生活的重新体会,对生命的感悟。萧红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她在固守家园的劳动身上,以土地--家园中的个人生存形式来透视人类生存处境,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创作描绘了普通人尴尬卑琐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她对人生、时代和现代文明的悲剧性体验"荒凉世界中的荒凉人生".她认同接受生命的荒凉虚无,并采取人生审美化、生活艺术化欣赏玩味世俗生活,放逐理想主义、理性,在趣味式戏剧式写作中将浓郁的悲剧感诗意化审美化.童年的不幸生活,成年遭遇的战乱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乐生文化心态都使她将悲剧感审美化.其创作因而减少了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和净化情感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创作对"文革"有着持续集中的关注。在她的"文革"题材小说中,成人世界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被暴露无遗。而当这些阴暗面投射到孩子身上时,也留下了扭曲变形的投影。不过,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所及并不是纯然的丑恶,她又总是努力去寻找人情的温暖和善良的怀抱,让读者在感受黑暗与残酷时有一些温暖的慰藉。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感",加上移民生活给予她的视角和思考的拓展与深化,严歌苓的"文革"书写有意减少了对斗争、苦难的血淋淋的揭露,而把重点放在了对人性的展示和分析上。  相似文献   

16.
萧红一生历经情感和生活的磨难 ,早年的两次失子和中年的寂寞 ,导致她长期思念幼儿和怀念童年、家乡 ,关注儿童命运。她创作了 1 1篇儿童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塑造儿童形象、运用童年视角和儿童散文创作艺术方面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17.
<我的光辉生涯>是杰出的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最重要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教育小说.本文从女主人公西比拉生活的五个阶段入手,探析情感和生活经历怎样影响她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和发展.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塑造,在真实反映澳大利亚19世纪末期社会风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不认同,倡导女性心理发展应该同男性一样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秦文君是一个自我意识、童年情结很强的作家,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文体特色凸显,作家的童年在文本中多次闪现,显现了一位创作与人生交织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独特状况。以秦文君2000年以后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解放儿童的儿童文学观,充分挖掘作家本人和她的小说文本的精神世界,力图与秦文君的作品进行一次比较个人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0.
梅娘的小说世界和她的经验世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作品关注女性情感世界,批判男性文化。在情节上,女主人公之母亲常常处于缺席状态。这些都源于作者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