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成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文化生成的基础无疑是人的实践。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归根到底应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中去获得最终意义的解释。然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变动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着文化的变动性。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是会伴随着文化危机的。文化危机通常会对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谈到文化危机时,通常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大多给予消极的评价。其实文化危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没有文化危机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觉,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来化解当前文化危机,就要强化外语教育中文化安全意识,避免外语教育中的自我殖民化倾向;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传媒作用,开展全民先进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范围的经济体制危机问题已经浮上水面。但世界范围的经济体制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的范围",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这就是"工业化的经济体制问题"。当前世界范围的工业化经济体制危机,主要表现为单向生产组织方式的危机、过度消费化的危机、过度市场化的危机以及过度资本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诚信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但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 ,诚信危机却被视为困扰着中国发展的最基本的认同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诚信的建立 ,需要的是深厚和优良的思想观念文化的创新、社会文化条件和人的条件的创新。因此 ,从社会文化的视野对诚信危机进行审视 ,分析诚信危机的原因 ,探索解决的办法 ,对于社会诚信的建立 ,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文化超前或滞后于所伴生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时,通常会发生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构架 ,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晋文化考古”理论为导向 ,提出“雁门文化”作为三晋地域文化形态的“亚型”地域文化之一 ,属于三晋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范畴 ,进而作出“雁门文化”的内涵界说 ,论述“雁门文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9.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各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基因。赫哲族原生态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入侵、种群聚落的消失与错误行政的干预下出现危机。去伪存真、忠实客观的记录与介绍,培养扶持传承人与建立电子数据库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论题。现代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消费文化无疑对当代认同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消费文化的几个显著特点 ,并试图探讨消费文化对当代认同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审丑文化是社会急剧转型的产物,虽然具有暂时的娱乐性,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失范,是对审美意识的亵渎,不仅折射出当代人的价值迷失与精神困顿,还凸显了主导文化权威性的缺失.审丑文化的横行与泛滥,冲击着敬畏生命的伦理防线,加剧了道德焦虑,加速了人的异化.对于这些伦理危机,我们需要将审丑文化纳入到伦理语境,对其进行深刻的伦理道德观照,并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积极进行伦理救赎,从而维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与道德净土.  相似文献   

13.
田西杰 《理论界》2006,(3):219-220
当前,由于企业处于一种非常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使企业经常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还常常使企业面临难以预料的各种危机。事实证明,避免危机的最好办法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即在危机发生之前企业就能及时捕捉到相关讯息,并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员工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心,而这又是以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导致的记忆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现代社会的线性时间结构中断了社会发展的连续性,造成了记忆的断裂;媒介技术的发展产生记忆悖论:在提供丰富多样的记忆手段的同时却加速了遗忘,造就了技术性失忆的状态;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使记忆娱乐化,导致了记忆历史意识的隐退。对记忆现代性危机的解答促成了记忆研究的文化学转向,继而开启了文化记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文化危机在20世纪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事件凸现出来,哲学家、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文化批判,而哲学批判始终占据着主流话语地位。但是,在对文化危机的批判中,还有一股极为活跃的神学批判思潮与之遥相呼应。尽管神学批判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化状态,但这种批判却体现出与主流批判话语相竞争的态势,由于神学的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切入点,使得这种神学批判更具理论特色和理论价值。基督教及其神学本身就处于文化危机之中,危机中的神学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必然对自身加以自觉的批判。世俗化背景下的神学同样因其实践性、入世性、参与性等价值取向而具有批判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也遇到相当的阻抗和困难.深化文化哲学研究,需要关注中国国情与西方的不同,针对中国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提炼自己的主题,需要明确地回答文化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需要克服传统的认知中心主义的局限,大力倡扬一种文化-价值的视角,努力实现真理与价值、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促进中国人的观念转变,顺利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17.
郭林 《浙江社会科学》2015,(1):80-85,24,159
如何提供价格合理的墓地应为老年福利体系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墓地危机亟需解决。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墓地危机是其殡葬改革的契机,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墓地危机伴随着殖民主义文化冲突、现代殡葬制度初步设计以及系统的殡葬改革,当前城市墓地危机主要表现是墓地的数量不足与价格虚高甚至导致死无所葬。墓地危机是殡葬改革的转机,本文运用文化转型的理论,认为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文化转型是解决墓地危机的关键。在系统殡葬改革基础上,探索家祭文化的发掘与规范,公祭文化的培养与拓展,以及社会组织的整合与引导,以期促进祭祀文化转型从而解决城市墓地危机,抓住殡葬改革的转机。  相似文献   

18.
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论题。消费文化这种在现代社会中孕育出来的现象无疑对当代认同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消费文化的几个显著特点 ,及其对当代认同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柯艳霞 《兰州学刊》2012,(11):210-212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原有乡土文化形态。面对承载乡土文化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涌向城市,其传统文化生存空间也将面临着严重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背后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重构对于乡土文化的未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元代大都的戏剧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力图从元杂剧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院本诸戏、演出场所、宫廷演剧、艺人结社、剧本刊刻等进行一些综合探讨 ,从而在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元代大都戏剧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