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借助Cite Space5.1对来自CSSCI数据库中近10年来我国城市民族社区研究领域的核心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核心机构与作者网络特征以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分析民族社区研究领域发展情况。数据表明,我国民族社区研究核心机构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点;城市民族社区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集中,高产作者以中青年为主,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国内学术界主要是围绕"建设什么样→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建设"民族社区这一思维进路进行研究。关注度最高的主题是民族社区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其次是民族关系、旅游开发、社区建设与民族互嵌型社区等;未来会加强民族社区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民族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了农村民族社区建设模式的转型和社区运行机制的重建.由此在农村民族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立足于社区反贫困战略;完善卫生网络和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社区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等,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民族社区.  相似文献   

3.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藏彝走廊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是促成当代"社会团结"的重要机制。公共性既是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本质内涵,又是民族互嵌型社区发展建设的根本动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积极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的内在意涵。民族社区的"互嵌"困境主要表现为互嵌空间的不足、精神互嵌的缺失、原子化个人的行动困境及其所带来的公共精神阙如。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源于多民族"共在"和"共处"的基本事实。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供给的实践路径为需求导向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理性沟通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维系;多元参与和民族社区合作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提要]在旅游扶贫的背景下,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唤起社区内部活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由于外部文化和各方管理组织的参与,民族社区治理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渐形成。本文通过对贵州黔东南、重庆酉阳、湖南湘西三地风景区及相关单位实地走访和深入访谈,探讨旅游扶贫对民族社区治理的影响,分析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社区权力主体的转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并构建新时期民族社区治理多元权力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人口市民化及生产、居住方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西北地区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变迁提供了核心推动力,民族社区的形成是城市化背景下经济社会要素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城乡各民族间生存、发展空间的一体化,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推动城乡社区民族交往领域逐步拓展,这为西北民族地区的族际通婚创造了客观条件,从根本上促进了西北城乡社区民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由于西北地区城乡社区的民族关系受到民族、宗教、地域等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西北城乡民族社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不断开拓协调民族关系的思路,创新民族社区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创建和谐社区要尊重民族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发展社区的民族特色文化,尊重民族习俗,把我国的民族政策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是十分必要的。每个民族社区都可以利用本社区的民族文化、所处环境,推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国内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城市民族社区治理已成为推进民族和谐,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沿。民族互嵌社区作为未来民族社区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组织结构理论、战略理论为基础,结合成都市武侯区开展民族互嵌社区治理的经验,构建了结构-战略-治理能力模型(S-SGC),以期从社区治理结构﹑组织战略和社区治理能力等三个方面来勾勒民族互嵌社区的治理机制。研究表明:在社区治理中,民族互嵌社区利用混搭战略,可充分整合内外资源,获得更多的跨界能力与社会认同,这将有利于提升社区的治理能力,为民族和谐、社会共同进步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多民族地区乡村民族社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社区的建设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快民族社区的发展,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而我国的民族社区又主要集中在西部贫困地区,有的民族社区还处在深度贫困之中。因此,应当加强民族社区的制度发展研究、关注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意识及民族社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其发展模式;同时,还必须研究民族社区的文化发展。因为,民族社区的村寨文化,不仅是民族社区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表征,对于加强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战胜贫困、实现社区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互嵌式民族社区是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层单元,更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现全方位嵌入的重要空间场域。以义乌市鸡鸣山社区为个案,运用资产为本的分析视角剖析该社区治理的过程、内容及成效。研究发现, 互嵌式民族社区能够实现善治主要基于社区内优势资产作用的发挥, 即政治资产的引领机制、物质资产的保障机制、组织资产的赋能机制和文化资产的育导机制。基于此,中国制度背景下互嵌式民族社区实现善治要确立以基层党组织为代表的政治资产的核心位置,推进政治资产与组织资产上下联动局面以及打造社区优势资产协同并进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1.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森林、改造森林、利用森林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对人与森林之间关系的概括与体现,又是指导人与森林关系的规范。探讨森林文化与人居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沉淀,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人居活动在森林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即衣、食、住、行等方面处处体现了森林文化。人居活动离不开森林,又无处不浸润着森林文化;对森林及其产品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这些人居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情结。研究庭院树木的选择与文化特性,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树种,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发展森林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卫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御外侵内乱、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它们以聚落于外周进行环绕式的防御建构为主,如砌建堡墙、挖设壕沟等,相对于普通聚落,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防御目的性,并因其聚落称谓中频繁使用“堡”、“寨”等字眼而得名。通常而言,拥有外围线性  相似文献   

13.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聚落是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也是公共权力的萌发之地.公共权力缘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与稳定的聚落形态出现的同时,聚落内的公共事务与公共权力也告出现.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聚落形态走向成熟,聚落的内部结构与功能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聚落内的社会组合也日益清晰、复杂,无论是聚落的内部组织结构,还是人员的分工与社会分层;无论是个人意识、贫富分化,还是公共权力,都日益凸现.随着聚落内部的分层与管理者的出现,聚落权力的继承或许也已出现;而且随着聚落内部公共事务的增加以及管理范围的扩大,聚落共同体的功能与聚落权力也处在不断的强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堡寨聚落作为我国古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地区作为分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地区堡寨设防聚落的整体环境与发生机制展开背景分析。进而借助地图、方志等文献资料,通对实物遗存、地名称谓等相关信息的统计,从总体上考察本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各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依托,选取典型堡寨聚落实例加以陈示,从而充实深化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与绿色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人居环境是 2 1世纪城乡建设的目标。绿色化学则是其科学技术的保证条件 ,与这一目标息息相关。论文同时指出当代生态问题引起的科技革命仍然不过是要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方向适应这一目标 ,并且证明是可以实现的 ,从而排除反唯物主义的西方学者的论点。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保持了20多年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在房产建设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产业化程度低,导致了劳动率低、建筑耗能、耗材等情况的发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而住宅产业化正是响应了这一号召。本文从实际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景观设计作为着眼点,对于产业化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自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就在雪域高原条件下创造了城市文明,并构建了适合高原条件的城市人居环境,其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和住居建筑等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顺应自然,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居智慧,西藏城市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一个特殊样本。20世纪中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援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高原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对高原自然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和能力,将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8.
犹太定居点问题是巴以冲突及中东和平进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该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关系到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本文试从早期犹太定居点政策、犹太定居点的建设与扩张、犹太定居点的出路三个方面对该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司法理念在实务领域和理论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其探索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审判活动中,在审查起诉中也有扩展,但是在侦查阶段却很少论及。从恢复性司法的作用和意义来看,其作用和影响不应该局限于审判阶段和起诉阶段。研究侦查阶段轻微刑事案件的恢复性处理是在侦查阶段研究恢复性司法的具体体现。在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尝试的支持下,轻微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可以进行恢复性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恢复性处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深圳城中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深圳的城中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它承担了廉租房的重任,降低了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但也给深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深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存在拆迁补偿、政策执行、村民安置、外来人员居住等难题,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村民的观念更新和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拓展改造资金来源,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并做好城中村的替代品——廉租房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