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生岐 《人文杂志》2007,(4):191-192
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中,蕴含着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致力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组织和"自由王国"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实现,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的最高价值诉求。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中,社会学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理论展开,表现为自身自我扬弃的辨证过程。  相似文献   

2.
理性在当代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的诉求。三大法宝、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标志性的理论创新和理性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人们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从混沌到清醒、从封闭到开放、从偏激到包容的思想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是秦汉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李斯提出"以吏为师",乃是拘于一种历史的惯性,固守法家传统,却违背了历史潮流;汉初新道家,由于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局限,未能充分认识和吸收儒家思想,从而限制了"黄老无为"在政治和文化上发挥更大的实际效能;董仲舒提出"独尊懦术",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把儒学上升为政治意识形态,致使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都蒙受巨大的历史流弊.历史告诉人们,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复杂的关系.必须始终注重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左玲 《理论界》2012,(12):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共通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根基;实现生态文明是其必然选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其价值诉求。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的深入探究,既有利于我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激烈的文化论争。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一种"去民族化",即它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了"中国意识的危机"。与此观点正好相反,有人指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极端的民族化",实质上是搞"民族主义"。此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围绕"文化内容"的民族化还是"文化形式"的民族化问题,理论界一度展开激烈的争论。直面论争,澄清误解,回击诘难,有助于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从哲学角度全面把握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他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通俗化的关系。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鲜明特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学理和方法论上的基础,对于当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又包括"中国"如何"化马克思主义",从发生学上说,当马克思主义者思考怎样面对作为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儒学时,儒学家们也在焦虑如何应付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儒学家处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典型案例。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表明,对待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坚持三重向度,这对儒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不是对立的,而且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学,一直以来就与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融合会通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重新阐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经由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把握,应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转型,超越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以"思想自我"的意识理解两者的会通,把握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在人性自觉的意义上贯通两者,实现同质同构、异质互补、双向建构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然环节 ,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从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不断延伸和磨合的过程 ,这就必须首先跨越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这道坎 ,即被中国民族文化所接受 ,才能转化为实践的指导思想。所以 ,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 ,文化重构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因何建构"的问题;从现实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为何成功"的问题;从未来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取代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原有轨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不仅是它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研究是近几年理论研究中开拓的新课题。由于特定的时代氛围,这些研究大多都神奇般地加重了传统文化的法码,认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同化,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等等,仍把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理解为所谓的传统文化。因此,需要重新摆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  相似文献   

14.
当前,虽然客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呈现出从狭义向广义拓展深化的趋势,但中国化仍在一定范围内仅仅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倾向。这种表浅的认识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谓宿命问题,即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政治性之间的多重矛盾关系。倾向论矮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化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只能在实践的生成运动中才能得以敞开。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传统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和思想进程之中。应该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及其问题,深刻阐发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范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普遍认同和遵循的研究规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价值诉求(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即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智广元 《学术论坛》2012,35(2):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即"三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延伸,是对其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与阶级特性的明确界定,是当前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路径依赖、高瞻远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问题意识、与时偕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依托、和谐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与中国化的产物,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实践导向、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与知识分子都从各自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对方角色。互视中的角色定位带来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事业中的互动:党的领导集体通过确立角色归属与认同,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以革命话语与工农话语书写思想文化等路径,使知识分子具备必要的主体资质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本力量;广大知识分子也在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形成及其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助推党的领导集体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年来国内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以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的某些不协调,从而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完全意义上的结合.其实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民族化在内的大众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