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评说现代作家茅盾,将其置于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中,探究其由"矛盾"人生形成的思想复杂性与矛盾性,揭示其处理文学与革命、政治的复杂关系及其创作蕴含的丰富内涵,至关重要。其"矛盾"心态贯穿于人生历程中,体现在"茅盾前"、"茅盾时"、"茅盾后"各个时期,这是中国现代作家复杂样态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评论,存在着一种先在的理念:即作为左翼作家的茅盾,其创作必然只强调政治性、阶级性,对"人"的透视,不会有人性、人道视角,从而影响其创作对人的丰富复杂性的表现.这种简单地只局限于一种模式,缺乏对文本认真细读情况下所作出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从茅盾的创作思想和理论、茅盾创作对"人性复杂性"的审视、对人性本真探求的意义和价值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不难挖掘茅盾创作对人性本真探求的内涵,从而对茅盾创作成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茅盾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对茅盾创作"模式"的评价,其中虽褒贬不一,但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茅盾成就的估价,也影响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评价。返观现实,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作理性审视就非常必要。历史地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接受"欧洲正宗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从理论自觉性和创作实践自觉性两个层面把握现实主义,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建构起到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创作模式中最遭非议的坚持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也有着复杂情状,不可予以简单否定。对《子夜》等作品的评价,因受到特定时代语境的影响,总是摆不定,连茅盾本人也未能免俗,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相似文献   

4.
茅盾在"女作家论"中对女作家创作活动的论述不乏精到见解;与此同时,男性本位的性别意识与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渗透于他的评论。他一方面真诚提倡和鼓励"女性的自觉",另方面又对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在创作中的多样展现缺乏理解,以致其批评文本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性别盲视或偏见,忽略了特定历史阶段女性创作在性别问题上所承载的特殊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下,"卖文"的生活方式给茅盾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茅盾那种游走于创作与杂著之间的选择、对小说创作日渐疏远的态度、"卖文"的急迫所导致的作品的"半肢瘫"现象、写作计划的缩水以及编辑约稿带来的利弊等,成为制约茅盾文学创作取得更高成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从多个层面反映“五四”前后新旧文化的过渡,表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文学形式上,茅盾尝试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回归到小说艺术、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表现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风格。但在这部作品中,茅盾也面临艺术自我的回归与时代创作要求之间的冲突,导致该作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新旧文化过渡等问题时存在艺术上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幻灭与新生——茅盾早期“时代女性”创作心态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宁  翟德耀 《东岳论丛》2003,24(6):98-101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大革命"失败后作家"幻灭"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蕴涵了男性作家丰富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作家政治理念的一种寄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创作为例,认为"五四"文化高潮过后,鲁迅式纯粹雅化的写作事实上已很难做到.写作者须顾及以青年为主的读者圈的阅读反应,化用读者关注的恋爱小说等叙述套式,但作者又不被套式所约束,于不经意问超越"俗"套,化俗为雅.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走的正是这条路子.这种创作方式,连同鲁迅的"纯粹雅化"、施蛰存的"脱俗求雅"和张爱玲的"以俗写雅"几种创作方式,已经构成中国新文艺创作可资借鉴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茅盾在走向左翼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取向明显不同: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很认真"到"油滑"的变化,"油滑"是鲁迅"左联"时期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茅盾的创作则经历了由"写实"向"理论"的转化,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现实,获得主题,是茅盾"左联"时期形成并支配了他此后创作的主导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评价,因其持守以《子夜》为代表的“创作模式”而存在分歧.这一创作模式的确呈现复杂的状况,本身并非毫无可议之处,但它不是作家随意为之的选择,而是适应了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艺术需求,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诸多特点,显出其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契合性,需要作出准确估量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理应得到重视和研究。这里想就茅盾的小说中的描写语言、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方面谈些肤浅之见,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而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确立其历史地位的,但他又是一个“综合体”,对政治、哲学、科学、社会革命也抱有浓厚兴趣,从而显出其文化思想的开阔性。与同时代作家“文化人”相比较,茅盾的文化思想既保持着同一性的一面,又显示出独立不羁的文化品性。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王若飞语),在本世纪,茅盾的文化思想、文化选择曾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散文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文章认为新时期以前的大陆散文创作受到大一统文化规范的极大影响,导致了散文的文化思想一体化和文本结构的模式化;新时期以后出现的"大散文"的创作和出版,既是对新时期以前大陆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及其审美模式的反拨,又表现为文化思考的活跃与多元;其间,"文化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色彩和浓厚文化意味的大散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则是"文化散文"最突出的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大散文创作的文化背景,并对大陆和台港"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论《霜叶红似二月花》在茅盾创作中的延续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 《殷都学刊》2005,5(2):85-87
在茅盾的整个创作中《霜叶红似二月花》是最为独特的一部,它既有茅盾前期创作的宏大叙事特征,又有对时代深刻的思考与创作主体的体悟,是茅盾创作的新的峰峦。  相似文献   

15.
1 研究者对茅盾作品中的审美理性特征,大体上都是认同的。但是深入的阐发似乎尚待深化。有人曾就文化类型比较视野认为:茅盾是以政治、经济型为主,心理文化型为辅;巴金是以思潮、情感型为主,人性、文化型为辅;老舍是以风俗、文化型为主,而以政治、伦理型为辅的作家。我则加以改动认为,茅盾是理性、社会型的作家;巴金是情感、伦理型作家;老舍则是智慧、风俗型的作家。如果从三十年代共时的目光审视,也不妨把沈从文纳入到艺术的视野中来。他的创作却以诗韵、文化型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史上的伟人。他的创作深刻体现着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鲜明特色,他的理论主张、批评实践也都为中外文化的设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树立了光辉的楷模。我们必须把鲁迅对中外文化的贡献放置在当时中国的政治、时代、社会和文化思潮的背景下来研究,才能理解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茅盾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大师。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就其在报告文学方面的贡献来考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对现代报告文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个热情扶持报告文学创作的有实绩的编辑。  相似文献   

19.
论茅盾小说创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小说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小说演绎一个既定的政治命题,这本是小说创作之大忌,可多少年来,我们却一直奉为典范,助长了小说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公式主义倾向,束缚了小说的发展。而对茅盾小说的真正精华:如开阔的背景、严密的结构、恢宏的叙事艺术则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20.
理性的倾斜——茅盾文学批评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盾的文学批评打着鲜明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烙印,无论是早期对新浪漫主义的倾心还是后来对写实主义的执着,茅盾都坚 持着“学说本来是工具”的实用主义批评理念。“实用”与“工具”成为茅盾文学思想和批 评观念的内在价值参照,由此决定了茅盾文学批评偏执于文学创作的客观与理性,把一切 都放在“实用”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在茅盾看来,革命是事业,文学是手段,他从未完全沉 醉于艺术的审美王国,他的批评理路与现实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追随着和配合着 政治斗争。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之后,更加注重从阶级分析 上把握作品,过分强调题材对作品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对“实用”的倾心,对客观与理 性的推崇,对现实生活的执着,使茅盾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应有的舒徐有致而呈现着 矛盾的驳杂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