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秦汉道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县级地方政府称“道”。道制对后世的羁縻、土司制度具有开先河的作用。但道制创立于何时、何地,普及范围和实际执行程度如何,与县制有什么区别,与秦汉政府统治少数民族的其他制度有何异同,其性质、功能如何?这些问题,过去很少有人进行过研究。由于它涉及我国古代民族史、政治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有研究之必要,故不揣冒昧,在此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3.
马孟龙 《民族研究》2022,(2):106-122+141-142
本文利用近三十年发现的出土文献,对秦汉“道”政区演变进行分析。文章指出,目前明确可知秦代至少设置12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至少载录23道,反映了吕后初年汉朝直辖区域“道”之设置与长官秩禄级别。依据《秩律》推知,秦道长官皆称令,秩级为六百石。西汉初年增置五百石秩级的道,道长官称谓出现令、长之别。西汉中期以后道长官秩级进一步降低,以道长为主。相较于县,道之长官秩级普遍偏低。道始创时间约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与秦国伐灭义渠戎后管理众多内附游牧民族有关。秦汉道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十分稳定。战国末年至汉初,道皆设置于秦国旧地边疆,不在六国故地置道。只有汉初的长沙国为了应对南越国军事进攻,在湘水上游置道。汉武帝以后,不再于新开拓的边疆地区置道,道之地域分布格局最终奠定。秦道的数量不超过20个,西汉道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哀帝时期达到峰值,随后数量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土著巨骆文化的影响等问...  相似文献   

5.
2011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数字化扫描和制作电子书纳入故宫博物院工作计划。经统计核实,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有17种120多册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无法正常扫描,影响使用。经领导研究决定,这部古籍需要先修复再扫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接受了此项修复任务。通过分析文献的破损现状,我们制定了修复方案,建立了完整的修复档案,经过选配和染制修复材料,分解书叶,修补书叶、书皮、书签、包角及修整书叶等十几道修复工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得到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利用。  相似文献   

6.
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忡国历代民族史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套丛书包括《先秦民族史》、秦汉民族史》、《魏晋南北朝民族史》、《隋唐民族史》(宋辽金时期民族史》、《元代民族史》、《明代民族史》、储代民族史》八部史书。这套丛书是由十多位在民族史研究中颇有造诣的专家花费六年时间撰写而成,全套丛书三百余万字,堪称民族史大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内涵丰富,瑰丽多姿,是整个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辉煌的历程,丰富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而且…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四年,范文澜同志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范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前人没有提过的新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范老认为秦汉时代的汉族,已具备了形成民族的四个条件。一是“书同文”,就是有了“共同的语言”。二是“长城以内的广大疆域”,就是“共同的地域”。三是“行同伦”,就是有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四是“车同轨”,“可以了解为  相似文献   

8.
《民族研究》1984年第5期载有刘凤翥同志所撰之《契丹小字道宗哀册篆盖的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文。《解读》对我的释文提出了异议,也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就此,我也写些拙见,以与刘凤翥同志商榷。讨论的焦点是:怎样解释《道宗哀册》册盖篆文之首四语。  相似文献   

9.
秦汉以来,内地与边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内地汉人迁居边境各地的很多,边境各族人民迁来内地的也不在少数,因此,许多地区逐渐成为边境各族与汉族人民杂居,其中尤以黄河流域为甚。边境各族人口向内地迁移,各处都有,如西域各地人民,有在西汉时迁居内地的,《汉书·西域传》“温宿国”颜师古《注》说:“今雍州醴泉县北,有山名温宿岭者,本因汉时得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徐松《补注》说:“《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地区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堪称是婚姻、家庭发展史的活化石。对永宁纳西族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是我国民族学的重大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对永宁纳西族亲属制度的研究也收获颇丰。1980年8月,严汝娴、宋兆林先生发表了《纳西母系亲属制与易洛魁亲属制的比较研究》(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比较》)。  相似文献   

11.
阿底峡是西藏佛教后弘期的一个关键人物,其著作《菩提道炬论》也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学术界,对阿底峡及其著作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菩提道炬论》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该论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如阿底峡在何部派出家、甚深见与广大行的结合是否始自阿底峡、阿底峡对密宗的态度、阿底峡的修持宗趣等,并简要说明了《菩提道炬论》对西藏佛教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书跋二篇     
近得《准噶尔史略》编写组所编《〈明实录〉瓦刺资料摘编》一书。书选有明十朝《实录》中关乎瓦刺史事者按年纂成。目录后有前言,略叙缘起。白翠琴同志特撰《明代瓦刺概述》一文,题以代序。全书卷帙简明,便人卒读。览竟感佩,用跋于次。 研究瓦刺,亦如研究任何课题那样,不是从什么成规与“上制”出发,而是要以历史事  相似文献   

13.
《魏书》关于北魏道武帝拓跋早年经历的记载虽然简约 ,但是指认明确 ,论列系统 ,有较为可靠的佐证资料 ,其价值远在《宋书》、《南齐书》及《晋书》诸书之上。本文认为 :拓跋什翼犍死于“君之乱” ,道武帝拓跋在代国灭亡后并没有迁往长安及蜀地等 ,而是一直生活在雁北地区。这些事实都有相当详实的史料根据 ,李凭先生否认这些事实的推论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像征。但我国先秦秦汉时期汉文古籍中没有盘古神话的记载 ,三国时代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始有盘古神话。南朝任日方《述异记》记载 :“桂林有盘古祠”。 2 0 0 3年 9月来宾市文化调查组在调查中意外地发现古桂林郡 (县 )即今来宾市境内至今仍有盘古庙 ,人们仍在祭祀盘古 ,民间有盘古神话传说和歌谣等 ,并有以“盘古”命名的村庄等地名 ,“盘古”即壮语“磨刀石”“葫芦”的汉字记音 ,从而印证了早在 2 0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等著名学者提出的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的广西、广东少数民族地区 ,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的推断。考察研究证明 ,中国有自己的创造世界的神话 ,而且内涵丰富 ,源头清楚 ,脉络清晰 ,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以汉族为主体的 5 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张钦 《中国藏学》2023,(1):138-150+218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全图》绘有自四川省康定进入西藏南、北、中三道,学术界对其中南北两道研究较多,但对中道鲜有论及且绘制简略,不载于汉文方志,具体走向亦不明。文章认为,通过对《察炉道里考》所载道路的考证,可知该道与中道走向基本相符,既是茶道,也是重要的军事道路。图中北道与中道部分路段重合,将二者绘成完全独立的两道显然有误。尽管该图打箭炉至察木多段绘制不太准确,但大体呈现了炉察间交通格局,与《察炉道里考》都是清代汉文方志川藏交通记载的重要补充。清代川藏北道打箭炉至察木多段存在分支,出打箭炉北门或南门后汇合,至绒坝岔或雀儿山附近分路,经邓柯或岗托渡金沙江均可至察木多。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北海古属《禹贡》荆州南境,周为百越领地,因其北面濒海而于清朝得名北海。古人有眼力,早于秦汉开始,就把这里当作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一个起点;帝国主义贪心大,1876年中英签订不合理的《烟台条约》,指名要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  相似文献   

17.
牛宏 《西藏研究》2006,(3):33-39
《入菩萨行论》是印度著名中观学者寂天有关菩提心修学的著作,对印度大乘佛教后期的流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喀巴大师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入菩萨行论》中的偈文达145处,共194颂,引用的内容和次数属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引文之首。文章通过统计分析《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引用《入菩萨行论》中偈文的数目及内容,逐一对正出所引偈文的各个品节,并就两部论著在思想、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内容特色,进一步探讨《入菩萨行论》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8.
铸造于吐蕃时期的叶尔巴钟上的藏文铭文,经研究发现是佛经《圣普贤行愿品》中的四句经文,即“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而悉昙文铭文则为五方佛种子字和《缘起心咒》,其中《缘起心咒》与后期藏文转写有细微差别,故列出3种《缘起心咒》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就"夫余"建国的时间问题聚讼不已,大概有四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秦汉之际说"、"武帝时期说"、"宣帝时期说"和"元帝时期说"。但依据"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和文献分析法可知,《论衡·吉验篇》所述东明建立夫余国的神话更接近历史真相。研究表明,夫余建国的时间当发生于春秋时期或春秋之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遵守圣制牌记》的名称、尺寸、文字及作者等,首次披露了碑文内容,并对其中阿文波斯文汉译词语作了简注,探讨了该碑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仪征《遵守圣制牌记》系宣传伊斯兰教古行礼仪的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碑刻,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新古二行及其演变的珍贵资料。文末对与该碑石内容相关的开封《计开十三件碑记》、《朱仙镇清真寺遵行旧规》和《清真古行碑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