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史是实践史的异态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因而也就不能和它的文化史割裂开来。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也就否定了这个民族的生存史,其结果,不是鼓吹倒退,就是主张全盘“外化”。而全盘接受外族文化,必然导致本民族的消亡。至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则是民族独立基础上的选择吸收。这种交流有利于各族人民为人类进步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化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4,(12):138-141
“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精神、民众素质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文化力体现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印证本质。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已被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文化力可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但主要的还是“精神力”和“知识力”两个维度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力,锻造文化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化市场问题的思考杨汉池在《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3期上撰文《关于文化市场问题的思考》。文章认为,文艺作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在作为商品流通时,会有与其他商品类似的后动形态,但是,如果因此满眼只看见商品属性而忽略了文艺作品本身的主要属性,就可能...  相似文献   

4.
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一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正在世界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应该看到,信息网络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文化和娱乐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必须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即是其中之一。一风靡全球的网络系统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它把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连接起来,把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连接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四海之内皆近邻”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人振奋与自豪。人们乐观地预测:“互连网络会成为全球丰富多彩的文化纽带”。“地球村”将被人们眼前的事实所证实。在“地…  相似文献   

5.
杨适 《浙江学刊》2002,(2):107-110
“原始文化” ,指的是以往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几个在精神智慧上影响最重大、最深远的形态由以起源的创造原型 ;它是一个显露人类精神本真的全然思想或精神的概念。通过探求原创文化来重新审视传统 ,并通过重新审视传统来再度发现原创文化的真实生命精义 ,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时代为重新发展人类的原创力提供可能的资源和思考 ,将是一门最具重要性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学问  相似文献   

6.
对民族文化的哲学讨论既可以是唯名论的,也可以是实在论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是超验的实在,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才能体悟;但这种超验的文化精神又必须在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经过感官被人们接受。民族文化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决定民族认同是比阶级认同、团体认同更加根本的认同;另一方面,使得民族文化必须有经济繁荣、政治强大的国家作为外壳。  相似文献   

7.
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 ,它对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文化特色弱化的现象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这些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特色弱化的多方面原因 ,并对如何弘扬城市文化特色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融企业文化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从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看 ,与强调银行经营业务全面拓展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普遍缺少鲜明特征的金融企业文化基础 ,同时它愈发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如何塑造适应商业银行改革和现代管理的金融企业文化 ,在银行现代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金融企业文化管理的必要性企业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通过以人为本和借助文化的形式 ,建立起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 ,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 ,促进企业进行有效经…  相似文献   

9.
路宁  钮铮 《社科纵横》2007,22(6):70-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原则,同时还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钟声 《创新》2008,2(2):83-86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成就、出现的一些问题做深入分析,提出当前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崔燕  杨静 《青岛画报》2012,(9):72-73
青岛的美女跟青岛的美景、美酒样有名,到了青岛才知道什么叫美女如云的说法,在国内流传得颇为广泛.青岛的美丽女子中既有玲珑俊俏的江南型,也有修长挺拔的北国型,正如很少有哪个地方会像青岛这样,既有名山又有大海.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积累,社会成员家庭耐用消费品需求基本满足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消费领域.该领域发展空间大,牵动能力强,合理开发,将会对提升和完善社会成员的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提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和品味,促进其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谓一举多益.  相似文献   

13.
《今日辽宁》2014,(1):40-41
正朝阳市龙城新区建区以来,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旅游强区之路,使旅游业发展向更广阔领域推进。近年来,龙城新区根据自身特点,全力推动一批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项目开发和建设,使之率先达到省级旅游强县(区)标准。随着朝阳鸟化石公园在龙城新区的落成及高速公路龙城出口建成使用,龙城新区正成为集旅游资源独特,交通快捷,餐饮住宿便利,旅游服务及多项产业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城区。随着自驾车游、休闲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龙城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将迎来旅游兴区的回报期。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闻瑞东  赵宏宇 《探求》2011,(2):7-10
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广州文化旅游业的现状,从产业资源流失、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创意品牌、人才队伍不强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发展文化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有裨于广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桦桢 《唐都学刊》2008,24(3):108-111
本文选择了一直难有定论的"意境"概念界定问题为考察对象,对"意境"的解说是在20世纪以后才真正成为一个学术问题的,在"意境"概念界定问题上的争论本身源于现代学术场域内的权力斗争,这种概念狂热不但偏离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论述思路,而且根本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刘淑梅 《社科纵横》2007,22(6):38-3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其地大物博,也早已成为国际旅游人士向往的目的地之一。本篇文章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为例,从国际化都市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建设国际化都市与发展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两者虽然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最初都适合以国际化都市为建设目标。城市建设应以本身经济、地理及自然条件为基础,合理定位才能够取得和谐发展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月琼 《探求》2008,(4):55-59
广州西关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研究荔湾旅游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贯彻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中调”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文章对广州荔湾发展特色文化旅游进行现实分析和定位思考,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品牌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部分构成的,同时又是企业的商标组织。旅游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有功能要素和识别要素。旅游品牌形象的评价指标有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追随度。在旅游市场日益大众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四极"旅游品牌形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0,(1):130-137
樟树作为文化符号所遭遇的古冷今热的现象很值得研究。作为自然生长的南方树种,其实用价值表现多多,但是在芬芳比德、植物象征极为盛行的古代,樟树却没能获得应有的文化品质,这与其不幸生长在非政治中心的南方区域且隐居深山幽谷有关。至而今,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樟树已被37个地级市选作市树,其符号价值迅速飙升,而主要的实用价值反而在无意间被忽略了。樟树作为市树确实让城市更美了,不过,它们展示的只是其亮丽的外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