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文夫小说的当代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文学的当代性就是文学反映当代生活的同义语,自然属于皮相之见。然而,我们也很难设想:作家的创造离开了对于当代生活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矛盾的思考与概括,还有何当代性可言。当代性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对生活的艺术综合和深度把握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陆文夫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当代性,在于作家能够站到时  相似文献   

2.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创作是从地域概念和作家创作的主题思想以及其创作的审美风格特征加以界定的.他们并不追逐于文学的现世功利,不趋向媚俗,始终坚持地域文化的文学审美和文学趣味,同时也用现代审美的眼光关注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的文学批评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的趋势发展。相互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观点、方法的共存,表明了作家对文学性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文学批评的多元对立表现为作家对文学传统观念的反思,对艺术形式的探索。西方文坛多元对立的现象最终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反应。多元存在的社会最终也将表现在文学创作———小说创作之中。多元结构的小说是当今小说的突出特点。它从现实和语言的关系,从人们对现实的不同认识,揭示语言意义的不定性,反映当代人们对认识现实的可能性的怀疑。同时,多元结构小说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多元存在的文学现状,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文学立场并有所成就,而不至于失落在不定性的文学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灾荒之频繁,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深远,远较其他地域尤甚,形构出淮河流域一种典型的灾荒文化记忆,全面而深刻影响到淮河流域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取向、审美风貌及艺术格调。即使在后灾荒时期,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仍感受着"灾荒记忆"这一"深层结构"的存在,无论在叙述形式,抑或叙述内容等方面都能触摸到灾荒文化的脉动。当代淮河流域文学的灾荒书写具有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阐释空间,表征着当代淮河流域作家个体体验与现实关怀、审美书写与责任担当等现代性价值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彰显出淮河流域文学的公共性命意。不过,囿于当代淮河文学难以对淮河流域民众在现代性冲击面前因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本土与他者间的矛盾或冲突而引发的内在灵魂的挣扎和痛楚予以艺术转化和审美超越,也失去了由此而可能生成的思想深度和文本厚度。如何促使当代淮河流域作家的成长、成熟,才是淮河流域灾荒文学真正成熟和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留日作家陈希我、林祁长期浸淫于日本社会独特的性别文化当中,从不同的性别视角与文学书写的“异趣”表达,呈现了中国作家对中日两个国度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多向度思考。“享虐”与“性越境”是他们从日本体验以及文学书写中萃取而成的独具个性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受“消费”的社会风尚影响 ,国内文学在一些方面正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创作和审美动向 ,这是现实文化土壤滋生出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文学也必将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一元化的局面不会再有恢复。因此 ,我们必须以现实的态度 ,开放、宽容地思考和面对“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作为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表面看,作家关注的大都是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生活,但这正是一代作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结果。作家们着力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主要是故乡农村或小市镇)的人物和环境,在环境描写中特别注意风物、风俗和心理的特异性的渲染,通过这些展示地方生活风貌的作品,写出了当时社会现实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物对命运的挣扎,表现了作家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是这些进入小说创作审美表现世界的不同地域的风俗人情和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谈存在主义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情况,探讨了犹太裔作家作品中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族根源,并通过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的分析,指出了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要素的世界化品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作家的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对当代中国大陆作家的身份确认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对原有的以中国作家协会为核心的作家管理行政体制构成冲击,并消解和削弱了原有的文学评判的运作机制和标准,开始产生出更为适应市场机制和文化消费的体制,其突出表现是自由撰稿人群体的出现.而这些都表明,大众传播改变了作家身份确认的系统,将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导入更为市场化的轨道,文学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消费意识形态逐渐向文学、艺术等领域渗透,文学的"启蒙"与"救亡"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为文学而文学"的审美性功能被文学的消遣性、娱乐性功能所替代,文学评论界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必须要有所担当和作为,既需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又需要建构与当代文化环境适合的、人们易于接受和领悟的美学原则,这对作家和审美理论家都是一个严峻而有意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因子已经深深浸入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肌体,消解中心,拆解深度模式,对欲望化叙事的青睐等解构特征,不仅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更使作家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改变僵化的文化身份等都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当然,在性欲表现上的渲染与夸张,在心理刻画上的粗鄙与世俗,以及发泄对社会与政治不满时所操持的那种玩世的调侃所带来的影响等,也消极地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拉美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较少的排他性,因为混合文化的本身就是不同文化因子的组合,比较容易吸收外来的文化。拉美文学中各种不同流派的发生和形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便是阿斯图里亚斯、乌斯拉尔.彼特里、卡彭铁尔将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于拉美现实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拉美的各种文学流派是世界文学思潮在拉美的投影,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文学现象都能从拉美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东西,但拉美文学从未被其他文学所同化、所取代。拉美文学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净化的系统,这就是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便是拉美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本刊一直致力于当代辽宁作家研究。当代辽宁作家群作为一个地域性写作群体,它的繁盛必有与其伴生的地域性文学评论群体。但目前的现实是,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作品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文学评论的研究,辽宁亦然。韩春燕作为辽宁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一直关注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发表过大量相关评论和学术文章。本专栏此次推出韩春燕学术专著《文字里的村庄》的评论专辑,是在关注辽宁地域性文学创作的同时,亦在关注文学评论,以期达到当代辽宁文学创作与评论双翼飞翔的效果,并希望引起相应的重视。韩春燕出版的学术专著《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于2012年获得第七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著名学者王向峰、刘恩波、秦朝晖分别就这部专著撰写了评论文章。其中对该专著中所谈及的"村庄文化"问题给予了高度评价。村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人极为关注的话题,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晴雨表。在中国,村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基本单位,一直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但描写村庄文化的文学作品也不都能反应村庄的全部。而韩春燕却以饱含深情的态度、精细巧妙的构思、敏锐的独特视角和散文式的笔法,将当代中国作家笔下的村庄融为一体,梳理了文学研究视界里的文化的村庄和村庄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志与文学融合的视野看,转型期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的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前提,以少数族群的历史、现实及地方性知识为描述对象的文化书写。它记录了不同地域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保存了某些即将陨落和消失的部族文化传统,部分真实地描摹和还原了转型期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变迁,从而成为一种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具有当代民族志的性质和意义。汉族作家跨族文学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和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推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新格局的创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特征的成因大致有三:其一,社会现实、个人遭际对作家创作心态和价值趋向的影响;其二,文学传统及文人忧患意识对作家关注焦点的影响;其三,读者的审美趣味、接受心理与作家审美理想的同构.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文化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 ,也表现为两种文化交融时的冲突。回族作家则在这两种文化夹缝中以独特的心理和视角 ,探索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张承志的《心灵史》 ,尽管在描写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 ,但在对历史题材的创新性开拓 ,“人性”这个重要主题的纵深性挖掘 ,悲剧意识的沉重性彰显等方面具有共性之外的丰富个性。他们都站在当代回族文化的制高点上 ,以人性的烛光去烛照历史和现实 ,通过对民族命运的悲剧揭示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拷问 ,来折射本民族乃至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的求生存图发展的某些趋向和态势 ,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的终极存在的哲学问题,表现在文学上也是一个具有永恒探讨价值的主题。对照中西文学对自然的描写不难看出,自然不仅仅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或背景而出现,它也可以表达作家的主观情志,或借景以抒情,或象征以寓意,或对比以言志,都显示出,自然是作家心灵跃动的表征。但由于中西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哲学思想不同,文化精神不同,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自然在中西文学中也便呈现出各异其趣的审美品格。从中西文学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自然在中西文学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表现,后现代社会理论因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而风靡学界。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表现出生产社会的特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端倪。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在我国亦开始显现,表现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利及文化的媚俗等。在这种背景下,从后现代理论视角对消费社会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