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由许多的氏族、部落组成,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系谱,对于哈萨克族系谱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哈萨克族的历史发展。本文对哈萨克族系谱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求更好的开展哈萨克族系谱和历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哈萨克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独特的生活环境给予了哈萨克人丰富的情感、慷慨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由于哈萨克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哈萨克人的婚姻习俗,具有草原游牧生活的鲜明特点。在传统的哈萨克族婚俗中,从议婚到结婚,本应是主体的新郎新娘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男方必须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礼物、钱财才能订婚、成婚。这些习俗与当时包办和买卖婚姻盛行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哈萨克族婚俗大体都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兄弟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以及苏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家,是中亚细亚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由于草原游牧的特殊条件,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氏族部落的名称。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各自的印记、口号,对这些印记、口号进行搜集  相似文献   

5.
文化素质: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面临突破张天路,陈秀英令人惊喜的是:在中国,已有朝鲜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9个民族的妇女,其文化教育*平综合均值已高于汉族—…·出人意料的是:从享游牧的哈萨克族、民古族与从事渔业的京族,其妇女文曹年已低于汉族令人担...  相似文献   

6.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曾经有过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而且一直继续到现在,那就是哈萨克族部落的印记。印记产生于远古,形成于氏族、部落集团时期。印记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是为了区别氏族部落而产生的,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政治、军事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白雪皑皑的新疆天山、昆仑山的高寒山区雪线上,生长着一种名贵植物——雪莲。长年游牧于山谷中的哈萨克族牧民,对雪莲有特殊的感情,并视之为神物。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民俗剪影──今日阿克塞哈萨克族服饰中国的哈萨克族大部分生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过着游牧式生活。甘肃的哈萨克人则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甘、青、新三省之交接处。总面积为33733平方公里,人口为3358人(1990年...  相似文献   

9.
新疆昌吉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的哈萨克族劳动舞蹈,有原生态代表性,已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审美特性独特.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形成和代表传承发源地,重点分析了劳动舞蹈的艺术特点和发展,为新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昌吉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的哈萨克族劳动舞蹈,有原生态代表性,已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审美特性独特。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形成和代表传承发源地,重点分析了劳动舞蹈的艺术特点和发展,为新疆哈萨克族劳动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灭国后,其族南迁帕米尔高原,因此,哈萨克族中的主要部落乌孙,不是2000 多年前立国于西域的乌孙,而是10-12世纪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兀孙,该部多数人后随术赤和拔都迁居金帐汗国;哈萨克族的族源也不是2000多年前的乌孙,而是汉朝的奄蔡、南北朝的曷截及他们的后裔──唐朝的可萨突厥。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妇女生育习俗调查●周亚成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全世界有哈萨克族1000万人,主要居住于中亚地区。我国的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有人口111万,是我国18个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新疆境内根据1990年全国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哈萨克族的人口规模入手,探讨了城市哈萨克族宴请活动的目的、模式、共时性质、历时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城市哈萨克的宴请文化和其他民族宴请文化一起,共同构成新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研究它旨在努力将它转化为开发项目,以便在开发大西北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其转化为新疆人民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4.
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驱车,沿着滔滔的巩乃斯河东南,行程200公里,来到天山深处的巩乃斯草原——世界著名的四大草原之一. 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在这里培育了优良品种“哈萨克大尾巴羊”,以其肉质细嫩、鲜美而驰名中外.现在,这里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管辖,全县21万人口,哈萨克族占9万,是全国哈萨克族聚居人数最多的县.  相似文献   

15.
一、塞种的起源及其分布 中外史学家部公认乌孙族是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可是乌孙族原来并不在伊犁河流域,而是居于敦煌,祁连间,于公元前160年左右才西徙伊犁河流域,因而乌孙未到伊犁河之前,塞种与大月氏族已先游牧于该地,所以《汉书·西域传》称:“乌孙国……本塞种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可知乌孙虽在伊犁河一带建国,其中融入的塞种之民是不少的,现在于哈萨克族的克昔恰克、阿尔根等部落中仍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是世居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古老民族,是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乌孙、塞种、月氏、康居、阿兰等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俄罗斯历史学家阿&#183;列夫申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各部及各草原的叙述》中说,哈萨克是很早就有的古代部族之一,其族名也出现较早。哈萨克族是有1000多万人口的跨国民族,主要活动在地跨欧亚大陆的哈萨克草原上(杭爱山、阿勒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天山至乌拉尔山、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至耶底里河一带及加依克河流域。中国的哈萨克族约有120万,多与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族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的土地上,有着这样一个民族,其在独特的地理条件下孕育出了璀璨的民间艺术工艺文化,那就是哈萨克的刺绣工艺。它细腻完整、和谐绚丽、复杂而又精致,它将自己民族的种种图腾与源于生活自然的美相结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文化。通过哈萨克族女人手中的一针一线代代传承,让这一朵艺术奇葩至今仍然盛开在艺术领域。本文从哈萨克刺绣的地理条件、特殊的针法、色彩搭配等几个方面分析哈萨克刺绣工艺。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历史上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在长期与草原接触中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其文化中有很多相关生态环境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风俗习惯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要保护与利用自然界,让自然界为己服务的朴素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作为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其传统价值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萨满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哈萨克族的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法治意识、崇尚英雄主义和热情好客、相互救助等方面。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价值观的梳理和研究,深入了解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是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历史上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在长期与草原接触中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其文化中有很多相关生态环境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风俗习惯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要保护与利用自然界,让自然界为己服务的朴素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