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在诗中,屈原借对橘树的赞美,清醒地勾勒出自己叛逆性格三个方面的基因楚民族长期与中原民族抗衡而形成的叛逆性格;屈氏家族在楚王室中因宗支疏远而备受排挤的抗争精神;追求内在品德的完美,不愿融众从俗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2.
认知诗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全新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能够使语言学和文学更为丰富,而且能够让文学赏析更为深刻,更为透亮。本文介绍了朗费罗及《人生颂》的概况,也陈述了认知诗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别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焦点/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人生颂》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阮籍的<咏怀>组诗是在一种"低孤独"的心态支配下创作的,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为组诗奠定了低沉愁苦的情感基调.<咏怀诗>"遥深"、"隐曲"的风格特色既与阮籍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更缘于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诗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生动地再现了阮籍的内心矛盾与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诗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世界的渴求.在济慈的<夜莺颂>和爱伦*坡的<乌鸦>这两首咏鸟名篇中,诗人都想借助鸟儿的歌声,避开现世烦忧,到美的世界中寻找精神家园.但两位诗人对理想乐土的理解不同<夜莺颂>中,诗人诠释了一个充满和谐之美的世界;<乌鸦>中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怆之境.两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也不尽相同济慈的<夜莺颂>有如天庭雅韵,婉转悠长;而爱伦*坡的<乌鸦>恰似鬼域悲音,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5.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构建黑人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压迫的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作者成熟的女性意识,展示了黑人女性从苦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自发团结在一起的共同奋斗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作,其中所表现出的自然主义与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华顿的注意力主要在行为规范和信仰方面,她对社会环境决定论的处理是非常独特的。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分析,对这部作品进行一番解读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华顿的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通过讲述与权力得失相关的乡村女子的命运,揭示出权力对人性的可怕异化,其主题具有超越历史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屈原首位原创,为桔作颂,以比兴象征自况一已洁亮、独立、超卓之人格精神.而曹植独心有灵犀,首继而为桔作赋,乃寄托非凡高举之志情,却惨遭迫害之悲剧.一颂一赋,两相辉映,俱绝妙好辞,堪称前后之祖宗篇也.前者热颂,满是乐观昂扬,后者高赋尤多感伤悲凄.  相似文献   

9.
邹长海先生在认真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文化观念变化为大背景,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声乐发声原理,针对目前声乐教育、声乐学习、声乐演唱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在<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新版)一书中,从心理反应、心理调控与控制、注意力、意志力、声乐艺术的思维特征、想象特征、情感特征等方面,详细地阐述、论证了心理因素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演唱的效率与质量;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知和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潜意识的角度解读了坡的<丽吉亚>.通过对故事叙述者的心理活动、语言的使用、房间的布置、新娘死亡的原因等分析,认为该作品其实也是一部非理性犯罪小说.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乐启示录--解读《中国农家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家乐>为农村新经济研究,不失为一部里程碑著述,<中国农家乐>对农家乐成功要素的分析中肯而有启示性.<中国农家乐>最具启示性的成果,莫过于它的第三章关于"农家乐的经济学模式"的阐述.农家乐是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和经济改革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笔者认为,与其强调它的高层文化渊源,不如说,它更直接来自人们历来有"交游、踏青的民俗习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世俗化过程中,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原先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使命、悲壮意识、终极理想逐渐失去了意义.通过对长篇小说<桃李>的解读,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精神的迷失和使命感的失落,并分析导致知识分子价值迷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爱米丽的悲剧生活。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为出发点探讨爱米丽的人格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爱米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新旧观念对抗中艰难前行,成为了南方没落贵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15.
在《求婚者》中,拉什迪诠释了20世纪60年代伦敦一个功能失调的移民社区因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出现的误解、困境和暴力。在帝国的末日阶段,随着梦想的印度和梦想的英国这一对概念的消褪与奔溃,帝国神话的破灭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曾经权威、绝对的系统,被剥夺了其权威性,被拆解、被歪曲。殖民时代的神话破灭了,或被打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将怀旧的过去变成了破坏性的“向前”,并取代了历史的现在的杂糅叙事。处于过去和现在、神话和历史、边缘和中心、定位与错位、官方语言和经改造的语言的交汇之处的拉什迪,在这个短篇中成功地编汇了一种“杂糅的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6.
<乐记>的作者认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要有"文采节奏",即美的形式,才能谓之"音".能陶冶性情,引入向美的"德音"才能称为"乐".时至今日,这些看法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并没有任何事实联系。将两部作品置于比较阅读的地位,意在另辟蹊径,探讨两位悲剧主人公疯狂、疯狂的原因以及疯狂反抗的局限性。并希望在探讨其相似性原因的过程中,达到两个目的:帮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理解;促使人们深思女性的命运和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长恨歌》用冷峻的笔触,刻画了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各文化话语转型时期不同人物的欲望表达及欲望之死。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来看,这些人物的欲望表达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话语形式呈现出来的,并包含着一种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和日常意识形态话语的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支配、控制着日常意识形态话语,从而使欲望表达产生扭曲悲哀的特征,欲望对象遥不可及,欲望之死呈现出带有恐惧感和震撼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在曾获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有许多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帕斯捷尔纳克力图从基督教角度来理解生死 ,对一切战争都予以否定 ,表现出一种泛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林姆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清理出理查德人生旅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解答出现代都市人心灵空虚和孤独的缘由:对金钱和物欲的极度追求而丧失了人性的关爱,最终沦为人生旅程永远的漂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