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旧的办学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结合”。根据十五大精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高等教育国有民办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对于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探索高等…  相似文献   

2.
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是黑龙江省当前"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针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从科技体制、资金投入、科技活动参与主体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将黑龙江省高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阐述,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特别是报告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已引起了各高校及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们的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究竟怎样更好地加快高教改革的步伐?我们认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更好地进行高教改革的先导,这不仅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中首先应该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中的高学费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芙国大学解决学费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费上涨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建议.我国高教改革中应该建立相应的市场调节机制,同时尊重各类高校的差异性,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也可借鉴美国经验,推广"教育券"改革,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最终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校筹款机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关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了“本世纪末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有适度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其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即“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精神。我国从70年代开始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坚持了教育改革的结果。我们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深入改革,以“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要求:"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08,21(2):108-111
高师院校在当前的高教改革中,要以“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工作的宗旨,将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统筹确定院校工作方向。高师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是落实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的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此,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以达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还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我们在新时期加快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做好科技、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科技、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事业,对于促进青海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对四种情况 :一是百万大学毕业生到哪里去 ;二是大学生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及毛入学率很低 ;三是国家对高教投入与实际需要差额仍很大 ;四是教育市场广阔。对我国高教的发展有三种观点 :“控制发展论”、“稳步发展论”和“大力发展论”。本文赞成“稳步发展论” ,提出构建“四个结合”的高教“立交桥” :一是大校和小校结合 ;二是综合院校和单科院校结合 ;三是公办与民办结合 ;四是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方式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正> 《建议》不仅指明了我国“七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指出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按《建议》的精神和要求,制定“七五”期间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建议》指出:“社会科学要加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大力开展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七五’期间,要围绕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和以城市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李鹏同志今年3月20日在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今明两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治理整顿中,“必须把稳定、改革和发展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求得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的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不断完善。”这为我们继续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提出了新的课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后勤社会化实体,既要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方向,又要处理好经营与服务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和统一,以促进后勤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语重心长地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动的,是人才”①.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件也指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财税、金融、工商营理各类应用学科的人才”②。可见人才的培养对经济建设何等的重要。我们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虽然目前还处于落后状态,但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通过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她将以比全国其它省市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极富时代感的教育命题,它昭示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地位,确立了高教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世纪之交的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认为为了全面适应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实行两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由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二是由基本上服务于城市转变为全面为城乡服务。要把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要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要加大高教改革的力度,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8.
198 3年 10月 1日 ,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战略指导方针 ,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对于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 ,培养面向2 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围绕着“三个面向”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进行高等教育观念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结合黑龙江省发展实际,实现高教强省、科技强省;调动人力资源的创新意识,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用,对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倡导调动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不仅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而且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 ,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