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袁宏道思想转变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宏道的思想在其结束吴越之旅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表现为其佛学思想由禅宗转为净土 ,心学思想由左派趋于右派 ,这一转变是受在佛学上持净土立场的宏和在心学上持右派立场的徐渭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袁宏道后期美学思想与前期差别很大,前期主要是禅道思想的融合,而后期则基本上是儒道思想的结合。这种转变的发生,既有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等外在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袁氏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综观袁宏道美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它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的框架,并不具有近代式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3.
袁宗道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使袁宗道形成了稳实平恕和狂放自适的内在的思想矛盾和人格冲突。重视袁宗道的思想人格研究,对人们了解公安派的肇兴乃至公安派的文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袁宏道"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实际上是对写作主体个性的要求.袁宏道性灵的张扬与消歇,与其禅学思想和生命情怀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晚明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路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进士。袁宏道早年闻名乡里,后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共创“公安派”文学,在文坛上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独树一帜。袁宏道也是晚明著名文人居士,他前期以习禅为主,此时的佛学思想属焦兹、李贽将禅学与儒学和合为一的“狂禅”一系。然而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并非一个凝固不变的形态,他走出了一条从纵情适欲的狂禅到念佛往生归心净土的佛学进路,恰恰契合了晚明诸宗归净、摄禅归净的时代潮流,在晚明士大夫中极具代表性。笔者拟从内在动力、外在诱因和理论依据三个方面阐释袁宏道由禅入净的原因,并力图以此为典型个案,结合晚明社会思潮和学术背景,对当时佛学界的整体状况进行以斑窥豹式的扫描。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文学显示出由传统向近代演进的轨迹,在这种新变中,李贽与公安三袁占有着重要地位。文章论述了李贽与公安三袁的关系,李贽在人生态度与文学思想上对公安三袁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并对他们在明中叶以后中国文化启蒙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在游观自然山水时,形成了注重主情反理的世俗游乐、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推崇"文心与水机"合一的独特的旅游文化观。这种旅游文化观,如果仅仅从时代风尚和思想渊源等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袁宏道与自然山水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在与自然山水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其独特的旅游文化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袁宏道的诗歌创作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袁宏道的诗歌创作呈现为三个阶段:其早年至任吴县县令之前,受当时前后七子复古风习的影响很深,创作上摹拟的痕迹比较重,是为摹拟期;而其在吴中的两年间,则一改旧习,创作以打破格套为特色,是为新变期;离开吴中后,其文学思想开始转变,创作上也逐渐向传统审美规范回归,是为回归期。新变期的作品造成了文坛格局的变化,回归期的创作则体现了袁宏道对诗歌认识的日趋深入和创作的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9.
略论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梁启超拥袁和反袁的相关史实,简要分析了他拥袁的目的和反袁的原因,指出在拥袁的过程中已隐含了反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宗道是晚明公安派的主将之一,他的小品创作是其文学理论的实践。综观袁宗道的小品,其小品创作以崇识尚理、简洁精粹、风趣和雅兼而有之的艺术特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新的探索,丰富了公安派文学的色彩,发挥了公安派先行者的作用,对明代以及后来的进步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袁中道,与两位兄长袁宗道、袁宏道因在文学创作中唱响“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反拟古之音而名震晚明文坛。在晚明社会思潮的整体流变中,袁中道独特人生际遇与个性特征,促成其文学创作前后的转变。通过其在人生不同阶段作品呈现的心境变化,阐释创作转变的典型表征,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时代历史影响及创作个体的矛盾倾向,可展现性灵派晚期的活动脉象,透射多重社会危机影响下晚明文人创作心态和价值选择的变化样态,从中亦可窥视晚明文学创作群体在思潮流变影响下困顿与迷失的微观镜像。  相似文献   

13.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文学史上号称公安三袁。“二袁才名,在万历时几倾天下。”(《桃源县志》)袁宏道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生只活了四十二岁。他从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即结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下称《行状》)但是,他正式从事文学活动,大概是举进士(1592),特别是令吴以后的事,从那时到死,总共不到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一新的诗学概念,诗学体系更加充实完整,充分表现了现代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以后 ,以公安三袁为主力的公安派高举“性灵”大旗 ,开创了与“复古”论调大相径庭的一代风气 ,影响甚大。而公安三袁中尤以袁宏道为重 ,袁宏道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 ;三、“本色轻淡”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6.
一16世纪,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由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各种矛盾交互上升,新和旧的冲突不断激化。特别是由于启蒙运动思潮的兴起,重新确认人的价值观,从而否定过去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封建传统观念,要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袁宏道就是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下,接受李贽的“异端”学说,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和审美观的。袁宏道的审美观,在他写的大量游记中,表现最明显,最突出。他最爱登山临水,嗜泉石成癖。曾说:“野性癖石”(《由舍身岩至文殊狮子岩记》),而尤爱泉,“当其与泉相值,吾  相似文献   

17.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华革命党在东北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反袁活动。第一次是1914年1月至3月间的筹党、建军活动,揭开了该党在东北发动和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第二次是同年6月陈中孚、邱丕振、蒋介石领导的南、北满反袁起义;第三次是1916年5月,为配合护国战争由陈其美和戴季陶发动的北方反袁战役。这三次大规模的反袁活动,推动了中华革命党自身的发展壮大,打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王阳明心学、佛教禅学、宗法伦理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明代文学家袁宗道思想形成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袁宗道内在的思想矛盾和人格冲突,对人们了解公安三袁之长兄的思想状况乃至公安派的文学思想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袁宏道诗文的排比对勘,对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任访秋《袁中郎研究·年谱》中部分诗文的编年进行了纠误补阙,对袁宏道“客吴”,游庐山,游玉泉山、太和山,主试秦中的时空进行了更为具体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袁宏道是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居士。佛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诗文风格及文学观念的改变。袁宏道诗歌可以弥补和印证文中论述佛理之不足。其性命双修而以性为本、随缘方便、任运自适的佛学观念在诗歌中都得到了印证。论佛不礼佛的特征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佛学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朴质自然的语言风格、空灵的意境及山林化的题材诸方面,这种影响在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