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科学认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与本质、构成体系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必要性、可能性扣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应包括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经济法律制度、经济伦理制度,甚至包括金融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之间构成了一种良性的逻辑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是和谐经济与经济和谐之间、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和制度化的和谐社会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近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来,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特征、内涵及如何构建等问题,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已经陆续发表、出版了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和著作。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何以可能——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目前我国有关和谐社会定义、社会不和谐因素及其原因,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唯一可能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社会的出现。目前我国民主社会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及其行政官员的权力、扩大公民权以及公民对自身权利的积极争取,使社会力量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和谐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党的十六届四全会以来,学界对邓小平理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历史贡献与理论意义等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学术和理论价值的观点。有必要对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和不同观点作综合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我党完成执政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科学认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与本质、构成体系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但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和谐”的内涵不同;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调节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稳定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综合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发展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单纯的“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人本诉求。扬弃极端化“人的全面发展”或极端化“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综合性发展”,正确处理好个体、群体与类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真正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社会,在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要素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局面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发生了由批判到建设的转换,"构建和谐社会"是宣示这种转换的方向性口号.从发生这种转换的基本历史经验出发,人们能进而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新适应,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平均价值和奖励价值之间矛盾的能动驾驭.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1)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在关键时刻,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2)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4)将会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得到新拓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实起点,内蕴着对人、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实现所应有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容精神在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呈现和彰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建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和价值在中国整体展开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深厚的价值依托和根本的合理性确证。由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必须以中国现实生活境遇为前提,梳理社会主义宽容精神的具体呈现范式,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作整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完全和谐,其最终指向是人与上帝的和谐。基督教有着鲜明的伦理性,和谐思想就是其伦理性的体现。基督教和谐思想虽然是建立在神学思想之上,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