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4年,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至今为止,戴着荣誉的光环又大踏步地向前走了一年多的时间。入选名栏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教育部重视高校学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影响,推出"名刊""名栏"建设工程,鼓励纸质形...  相似文献   

2.
2005年4月上旬,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教育部、中宣部以及教育部社政司的有关领导,《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管理研究”等首批入选名栏建设的16家高校的主管校长、学报主编(副主编)参加了会议。学报名栏建设工程是教育部继实施名刊建设工程后,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学术水平,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学术规范,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卢天健副校长在会上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  相似文献   

3.
在对教育部名刊和名栏建设工程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导向功能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对名栏工程建设的思考和设想.认为打造学报名栏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必须体现栏目的特色和品位,必须与高校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必须不断进行栏目创新,必须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学识水平,加速学报编辑学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局限与栏目特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校文科学报被一些人称作高校管理的"私家花园".在学报"期刊繁荣、学术生辉"背后潜在的学术泡沫、学术滑坡甚至学术造假,是学术科研推行量化指标等行政管理的结果."名刊名栏"建设有助于高校文科学报的非行政化,但"名刊名栏"绝非名校名家的专属.普通高校学报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区位管理优势,自主创新,开辟特色栏目,增强学报期刊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名栏工程"建设至今,已十年有余,名栏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喜可贺。据潘国琪先生统计,65家名栏所在刊物有8家(12%)升级为教育部名刊,有16家(25%)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有7家(11%)入选全国百强社科期刊,也就是说,65家名...  相似文献   

6.
“名栏”是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展现,是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具有较高学术品味、技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品牌栏目,是学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学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创名栏,编辑主体要树立完美意识,博采众长,一要精心策划,彰显特色;二要做精做强,突出质量;三要贴近读者,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7.
2003年11月,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落实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更好地发挥高校社科学报的重大作用,教育部决定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经过七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6家高校主办的期刊入选"名刊"行列,16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栏目入选"名栏"行列。《宁夏大学学报》如何更好地按照《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把本刊的特色栏目办成名优栏目,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大学期刊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也是宁夏大学进入第三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后对本刊提出的新的要求,更是适应宁夏大学新的发展乃至宁夏出版界新的形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作者队伍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社会人才评价机制和学校科研、教学和学科设置等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学报存在着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以拓宽作者群,实行名栏主持人制度,缩短学报发表周期,充分发挥地方人才优势,争创优秀期刊品牌,以此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能力强的作者队伍,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有朋友告诉我说:这些天网络媒体正在热炒高校学报,只要把“学报”和“垃圾”两个词输进去检索,就会出来很多东西,其中有不少负面议论。若果真如此,窃以为过矣!一所高校的学报,是这所高校的一张名片。学报对于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培养年轻学者、深化科学研究等所起的作用,我以为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大多数高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学报建设,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也不断取得良好的效果。上级部门特别是教育部有关主管部门更是从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创新管理模式,先后开展了名刊建设和名栏建设。2003年第一批确定了11家学报作为名刊来建设,2005年又评出了16家学报的16个优秀栏目作为名栏来建设,2006年又一次确定了8家学报作为名刊来建设;近些年,每年都举办名刊名栏主编论坛,研讨如何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这些举措,深受全国从事高校学报工作的同志们以及高校学者们的拥护,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上上下下多少人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一概抹煞,不但是我、恐怕也还有不少人都会认为:这真的是过矣!抑或有人会说:有学术水平的学报只是少数,相当多的学报都是平庸的,论文低水平重复,没有什么学术价值。高校学报水平不一、参差不...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学术期刊界对新诗诗学的研究缺乏有规划的、长远的专题探讨,正因为该领域研究的不成熟与难度,也就构成了该研究场域的宽度与深度,且具有持续进行学术投入的价值。"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专题性的组稿策略、宽进严出的择稿原则、顶尖作者的扎堆效应、栏目主持人的公信力与号召力等办栏措施以及多种旨在建设栏目的"专项工程",力图使栏目具备"人有我全、人优我精"的竞争优势,而打造出一个代表我国高校在现当代诗学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为相应学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学报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工程的实施,为高校中小学报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平台和契机。进入名栏工程建设的学报大多得益于依托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独特科研优势,力图通过名栏建设整合优化相关学术资源彰显特色。名栏建设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会碰到困惑、遭遇发展瓶颈。对此,笔者拟就与名栏建设相关办刊理念、办刊策略在内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名栏”工程,其核心目标是激励高校社科学报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依托,努力办出具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社会知名度的精品栏目。从2004年至2014年,高校社科学报的“名栏”工程建设已历十年,它提升了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质量,推动高校社科学报不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品栏目,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学术效应和社会效益。在此十年时间里,全国各地高校社科学报纷纷为创建“名栏”而努力,它们通过强化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区域优势、约请专家写稿和名家主持、促进学报、学者与编辑的共荣共进等方式,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品位的发展,实现了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效应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3.
日前,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签约仪式暨名栏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同志和入选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的25家高校主管校领导、学报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我院副院长于毅夫,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孙国军参加了会议。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总结了教育部自2004年实施名刊名栏建设工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就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及其名栏建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深化和拓展.自2004年名栏建设方案启动以来,已进行了两届评选工作,有37个名栏入选.对这些名栏建设的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其具有发挥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博采优秀成果、坚持开门办刊,鼓励学术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从中可得到如下启示:学校要高度重视名栏建设,加大各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栏目宗旨和定位;密切联系学校科研,为学科建设服务;借助专家力量办刊,推行栏目主持人制度;培育强大的作者群,广泛吸纳优秀稿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名栏”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栏”工程建设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发展的重要途径。“名栏”工程建设常常面临诸多问题,尝试提出了高校学报创“名栏”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坚持开设"三国文化"栏目二十余年,在学界影响广泛,深得学者专家们的好评。在2010年7月20日"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特色栏目评比"中,该栏目继2007年被评为"优秀栏目”后,再次被升格评选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2010年10月,该栏目又在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首届优秀栏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10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方案实施以来,有关名栏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三年来,专家学者对名栏的涵义与功能、名栏与名刊的关系、名栏与特色栏目的关系、名栏建设的方法与措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这些研究成果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将有利于厘清名栏建设的思路,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名栏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对照《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我们看到,名栏建设的总体目标无疑已经全面达成,引流、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相关的专业学者,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在一些学科或某些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高品位、有代表性的优秀成果.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高效编辑团队,培育了一批学术新人,在办刊理念、办刊机制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为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型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在高校学报已经从谋“生存”向谋发展过渡的今天,为了实现名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不断提升栏目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并利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学术成果的转化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4月25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建设签约仪式暨座谈会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名栏所在学报主管校领导、主编等出席,仪式由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与名栏所在学报主管校领导签订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协议书》。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在2004年推出的"名刊"、"名栏"工程,意在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研究质量,而学报编辑角色定位是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学报的质量。因此,明晰"学报编辑"与"学者"的关系,"学报编辑"与"杂家"的区别,有利于科学定位学报编辑的角色。文章认为,"学报编辑"角色定位宜"职业化",这既能明确学报编辑为学术服务的功能,又有助于学报质量的提升,以及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