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太平军与湘军于三河、桐城激战,消灭了湘军步兵精锐力量,解围安庆,稳定上游,扭转了军事困境,使天国转危为安,又延续六年之久。可以说这是太平天国后期清、太两军的大决战,其军事意义,至为重要。全面研究这次战役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一八五三年太平军进行北伐以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其间还发生过多次争论。这同北伐战役的进行和结局,关系密切。弄清北伐战役的酝酿过程,将有助于探讨太平军北伐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 太平军北伐的酝酿,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时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有的领导成员在广西“谋立创国”,准备武装起义时,就曾经提出过“一打南京,二打  相似文献   

3.
一八六○年五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天京“大解围”,接着李秀成乘胜东征,席卷苏常,“收拾金瓯一片”,开辟了苏福省根据地。对江南大营犁庭扫穴,使它不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解决了驰聘江南数十万太平军和天京的粮饷供应。一八六一年九月上旬安庆失守后,至一八六二年春开辟浙江根据地前,苏福省是太平天国仅存的一片根据地。所以苏福省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在二破江南大营战役中表现出的高超军事艺术,达到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境界。太平军的战略决策是以外线为作战为主旨,默契的协同与指挥统一,这些军事指挥系统方面的特点使其对清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故能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史上一次最成功的战略决策。不过这成功经验也具有相对性,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北伐战争是太平天国前期战史上悲壮的一页。它威勇进军到敌人统治心脏,对北方农民起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吸引着清军主力,也间接地支援了太平军的西征战役。但是,正象洪仁玕所说:这次“发兵扫北”,“究系孤军深入,……覆灭忠勇兵将不少”,最后失败是惨痛的!这里,想就太平军北伐战争的孤军深入、援军败溃,以及李开芳历史评价等几个问题,谈谈意见,供作讨论。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时期的镇江保卫战,长达四年零九个月,约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直至陷落的十一年多时间的一半,它对拱卫天京,屏障东南以及在第一次打破江北、江南大营中均起了重要作用,是前期天京下游的重大战役.它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后期位于天京上游的安庆保卫战.但史学界历来对安庆保卫战著述甚丰,对镇江保卫战则谈论不多,故作此文,略述其经过,并对所起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略论曾国藩进攻太平天国与捻军的战略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一生中的主要精力,用于指挥湘军、淮军横行长江与黄淮流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其进攻大平天国是以与太平军争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战略方针;以筹建湘军水师,掌握制水权为手段;以进攻安庆,夺取安徽,是实现攻破金陵的决定性战役;出兵上海,又制定“借洋兵助剿”的战略决策。其进攻捻军则采用重点设防的战略方针。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过程中,他均采用残酷的杀光战术。  相似文献   

8.
所谓战略方法,即战略管理方法,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一词指战略决策的结果。近年来,我国对战略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对“战略”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是战略决策实践的可喜进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战略”一词使用“泛化”和战略决策应用不规范化的倾向。这些倾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战略决策理论方法本身之不完善造成的。本文从完善战略方法的角度试就战略决策的几个理论方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六年五月底,党中央领导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中央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西出陕北,向甘宁一线进行了历时半年的征战。这次战略出征,史称“西征”。我们手头关于两征的资科很少,但就从这不多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西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冒昧谈论西征及其历史作用,只是企望引起史学界对这一历史事件有重视,予以必要的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一八五四年二月,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成了地主勇练湘军。二十五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随即进驻岳州,从此开始了与太平军长达十年的殊死搏斗。湘军建立之初,只有水师、陆师各五千人,加上夫役、员弁等也不过一万七千余人。而此时太平军不仅拥有数十万久经征战的精锐之师,而且在西征战场上所向披靡,连克安庆、九江、庐州、汉口、汉阳等重镇,其力量正处于颠蜂状态。按照双方的力量对比,太平军完全有力量把湘军摧毁于草创之际。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湘军虽多次濒临覆灭的边缘,但却一次次地从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1861年12月19日(清咸丰11年11月8日)太平军胜利攻克宁波,1862年5月1日(清同治3年4月12日)撤出宁波,为时虽只半年,但对太平天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现略作探讨。太平军攻打宁波是侍王李世贤部。1860年天京解围之后,李世贤就有意开辟浙江根据地。在太平天国后期击破江南大营之时,曾国藩的湘军却乘西线空虚,开展了对安庆的攻势。于是天王洪秀全召开军事会议,商讨用兵方略。侍王提出进攻闽、浙的意见。干王洪仁轩说:“英王意在救安省,侍王意  相似文献   

12.
姬建民 《中华魂》2010,(10):33-34
由于久违的感动.我不得不写下这个近乎“口号”的题目。 这源于一位叫张国福的老英雄。50多年前,他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进军四川”、“湘西剿匪”和“抗关援朝”等众多战役。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他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  相似文献   

13.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战场的重要战役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悲壮的一幕,在抗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衡阳保卫战的背景 衡阳战役不是一个孤立,局部性军事冲突。它是日军“1号作战”计划的一个关键环节。“1号作战”是日军在行将灭亡前夕作垂死挣扎的一个军事战略行动。1944年1月24日,日本首相、陆相兼大本营总参谋长东条英机,奏请天皇,批准其所谓“1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计划。其目标是:打通自我国东北经华中、华南直达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以保证对南洋日军的补给;摧毁粤汉、湘桂沿线的美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主要的作战对手逐渐由八旗、绿营转变为湘军。湖口之战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对双方兴衰具有相当重大的影响。然而史家论著大多着重评述太平军湖口大捷的历史意义和石达开扭转战局的功绩,很少分析太平军在此战役后的种种失策。本文从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不妥之处,尚祈教正。  相似文献   

15.
安庆会战是太平天国与曾国藩湘军的一次决定性战略决战。关于这次战役史家已有很多论述,但从曾国藩制定有关战略角度进行整体分析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考察安庆会战中的曾国藩军事战略思想及其实施过程,将有助于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战略思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八六一年安庆失守前,陈玉成从战略思想到军事行动,都重视长江上游。安庆失守后,陈玉成一面“请命自守”庐州;一面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进军豫、陕,远征西北,以便“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开始了他从用兵上游到远征西北的战略思想的转变。对陈玉成远征西北的战略思想,史学家们曾提出过非议。有人主张当时应该“走下游占江浙闽粤沿海各省,发动当地人民,继续抵抗反革命联合军”。有人认为陈玉成派陈得才等进军豫陕,而他自己坐镇庐州,分散了军事力量,“正是犯下了军事家分兵冒进的错误”。“陈玉成把自己主力派出远征西北,远离后方根据地去招兵买马,招降纳叛,以流动游击的方法来作为自己军事活动的基本方式,这正是所谓‘流寇主义’思想的反映”。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广济县是太平军同清军展开过激烈战斗的战略要地。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湖北省的东南门户。从水路上看,广济西南的田家镇与兴国(阳新)的半壁山隔江相对,这里江道狭窄,地势险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大天险,历来有“楚江锁钥”之称。从陆路上看,广济县是湖北与安徽之间的交通要道,经广济东北部的双城驿地区.可西达黄州、武昌,东通黄梅、宿松、安庆。太平天国革命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武汉、九江和安庆三大据点。所以,位于三大据点交叉点上的广济县便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争夺重点之一,太平军在这里有过频繁的、长时间的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人们绝不会忘记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和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其中包括红军于一九三六年采取的东征山西和出师甘肃、宁夏地区的西征战略行动。一九三六年二月至五月,红军东渡黄河出兵山西的东征战役,与同年五月至十月进军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广济县是太平军同清军展开过激烈战斗的战略要地。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湖北省的东南门户。从水路上看,广济西南的田家镇与兴国(阳新)的半壁山隔江相对,这里江道狭窄,地势险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大天险,历来有“楚江锁钥”之称。从陆路上看,广济县是湖北与安徽之间的交通要道,经广济东北部的双城驿地区,可西达黄州、武昌,东通黄梅、宿松、安庆。太平天国革命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武汉、九江和安庆三大据点。所以,位于三大据点交叉点上的广济县便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争夺重点之一,太平军在这里有过频繁的、长时间的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20.
由拔都率领的蒙古西征军从保加尔边境一直打到亚得里亚海东岸 ,一路战胜了保加尔、钦察、罗斯、波兰、匈牙利 ,并攻入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希米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近郊 ,最后因为窝阔台大汗宾天而东返 ,史称“长子西征”。这次成功的远征是怎样完成的呢 ?蒙古西征军又何以仅凭不到15万军队横扫欧亚呢 ?本文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