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 ,这无论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还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美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既有共同利益 ,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只要两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彼此间的关系 ,本着合作的精神 ,扩大共识 ,共同努力 ,就能为 2 1世纪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预测未来50年中国的发展,对于引导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政治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4.
未来不是纯粹因果的时间展现,故此展望对一个哲学从业者来说似乎是不可能之事,因为偶在的个体连自身的当下都无法有一确定性的把握又何敢奢谈展望。然而既然未来不是纯粹因果的时间展现,而是与当下自我的行为定向具有相涉性,因而所谓对21世纪的中国哲学展望,就不是如导师般的指点哲学在21世纪必当如何,而是立足于自我对当下哲学状况的省思而表现的一种哲学转身的动姿。对此,我的思索首先是:  相似文献   

5.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刘怀玉再过短短的几年,人类就要告别20世纪,步入新的一百年和一千年。21世纪中国的哲学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前景?这自然成了哲学界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本文以为,目前哲学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未竟之业便预示着下个世...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人类世界面临的基本问题是走向一个共存共荣的多极世界,还是“保存、维护和复兴”帝国主义的单极世界?为了迎接这一问题的挑战,中国人必须化解心灵中“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这一纠结主要表现为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身份定位与人格定位之间、在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所信奉的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选择困难,并且突出体现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共存共荣的多极世界需要“重叠共识”为其观念基础,但是“重叠共识”的核心不能是“首要善”,只能是为各种“完备性学说”所共同关心的那些基本问题.在21世纪,哲学的第一小提琴应该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王公山 《学术论坛》2005,(2):179-181
近年来,我国道教研究长足发展,道教文献与日俱增,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种能够指导开发和利用道教文献的科学———道教文献学;文章从道教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道教文献学今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之初 ,我们乐观地对 2 1世纪中国文学作三点展望 :2 1世纪中国文学将是现代化与民族化“合题”的文学 ;2 1世纪中国文学将是主旋律文学与高雅文学、通俗文学多元互补的文学 ;2 1世纪中国文学将是重铸辉煌、走向世界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陆启光 《学术论坛》2001,(4):156-159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21世纪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和谐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创新课程、策略课程、信息课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等八种课程中.  相似文献   

10.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刘怀玉昭示着新的一千年的21世纪正在日益向我们逼近。中国哲学事业在下个世纪会有一个怎样的前景或“未来”?就其目前状况来说,它正面临着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生存理由等诸多方面的困境。从垂直维度看,它已走下了昔日显赫一时的权力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在哲学领域兴起了价值热,价值问题成为 20世纪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价值哲学将成为哲坛显学;人类将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20世纪价值哲学的主题是探讨价值哲学的内容和建构价值哲学的体系;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努力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可是唯物主义哲学却停留在19世纪的工业社会里,已经不能充分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更难以引领世界哲学发展潮流。唯物主义哲学要发展,而21世纪必将是一个唯物主义乃至人类哲学思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由此,主观唯物主义融哲学体系的创生将引发21世纪哲学的革命。这场哲学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在于使边缘状态的唯物主义哲学重新走入世界哲学的主流中去。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哲学面对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总体现代化建设,应承担起对这个时代生活世界和整个社会理性反思和理性重建之重任。中国哲学界近几年紧紧围绕21世纪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一、20世纪后期中国人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人学是时代的声音。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发展时代的背景中加以清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反映出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由起初把“人”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到我们开始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有其缺陷,原因是:人多地少是长期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土地的产权界定模糊,缺乏法律保障;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土地承担双重的功能.文章指出新一轮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其基本对策是: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土地的产权;尽快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权机制;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在政府行政占用耕地中对农民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能够和自愿流转土地;实行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16.
当2000年零点洪钟敲响的时候,人类将迈入自纪元以来的第三个一千年。面对这样庄严的历史时刻,中国哲学工作者正在回溯过去的一两个世纪中国社会走过的曲折历程,展望新世纪中华民族将要迈进的光辉道路。思考跨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学术发展,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作为其精华的哲学精神,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哲学事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想就21世纪中国社会的走向和新世纪中中国主导性哲学精神的规定发表若干意见,以就教于可敬的同行们。一、21世纪中国社会的走向讨论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精神,必先研究…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经历了20世纪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革命后,又遇到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相互冲突的困难;以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成果则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载体。自20世纪末酝酿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技术正是发起载体革命,将物质能量载体缩减到微小世界之中的纳米技术,将信息技术革命引导到变革社会与人的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综合运用21世纪科学技术,去实现20世纪若干未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目标,表现为人类基因工程、人工生命工程、能源换代工程、生存空间工程。弦理论探索则是21世纪处于潜在层次、孕育中的新的物理学革命。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的发展阶段,它意味着21世纪开始的、未来新世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连续的逐步转变的漫长过程。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信息时代思想观念深入到理解复杂性、简单性之间相互沟通归约的具体途径,和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为了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应当实行多元化理论创新和超前性技术开发。中国要在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中实现超越、占有领先位置,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96年3月26日上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应南京大学哲学系赖永海教授的邀请,就中国哲学在世纪之交的未来发展问题与南京大学一些博士生进行专题座谈,中心论题是“从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看中国哲学之未来”。成中英首先指出,作为身处二大传统(中国与西方的)的哲学研究者,会常感受到中西方传统的差异。差异是比较性哲学研究的理论前提,但并不是构成对立的前提。从理论上的差异走向更高层次的共同,倒应该成为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如此,文化与传统的融通也是如此。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差异中有相…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新价值观的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各民族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吸取其他民族的带有普遍合理性的价值观念,重建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该是具有现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类发展为指归的,多元一体的以协调为主的,动态发展的相对合理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即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回顾过去,面向21世纪,如何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向前进,豪迈地跨入21世纪,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特别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变革、大发展,而且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改革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也已处于本世纪以来最深刻的转型时期,我国的体制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