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梁启超早期思想之激进与晚期思想之保守的矛盾,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由带有文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传统民族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在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成熟之时,他的思想在表面上却越来越保守起来,呈现出向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志毅 《北方论丛》2001,1(1):50-57
在世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要求摆脱外来压迫和追求富强的民族化思潮。中国近代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在外来化刺激下萌生起的最初的民族化反思,是后有梁启超新史学与国粹派振兴中国民族化向近代化转化的努力。这些虽与欧洲近代的化民族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则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但后人对其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尚嫌不够。本文力图通过对梁氏民族主义思想及理论的探讨,揭示他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大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因内忧外患,近代中国面临全面深刻的政治危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志 士仁人奋其全力重建政治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为重建政治理想的不懈努力. 指出其政治理想的重建既着眼于“与国争存”的近代民族生存需要.又基于“使吾民得所”的内在人 性需求;既具有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又内含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面对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亡,梁启超、孙中山和李大钊各自提出了救亡之策。梁启超排斥无产阶级革命,孙中山溶化无产阶级革命,二者都把无产阶级革命当作民族独立之后的国内事务来处理,但只有把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融为一体的李大钊的救亡之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面对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亡,梁启超、孙中山和李大钊各自提出了救亡之策.梁启超排斥无产阶级革命,孙中山溶化无产阶级革命.二者都把无产阶级革命当作民族独立之后的国内事务来处理,但只有把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融为一体的李大钊的救亡之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9.
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中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最为丰富 ,也比较复杂。本文将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放在中国思想史的背景中 ,分析了其思想变化的内在脉络 ,特别指出 ,《新民说》时期梁启超的“群”的理想乃是一个以政治美德为中心、国民信仰为纽带的政治伦理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 ,个人与群体、公与私都处于互动的、和谐的关系。梁启超将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理念融入到民族主义的叙事脉络中加以论述 ,代表了一种中国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欧,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从“天下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化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风潮中有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一是以章太炎为主要代表,主张以文化别种族,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它虽然为辛亥革命的总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具有种族复仇倾向的大汉族主义情绪又对辛亥革命的进程与结局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民族主义,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强调民族国家观念,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斗的大民族主义,把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作为革命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2006,(6)
本刊讯为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深入发展,加强中外交流繁荣学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鲁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6年8月21日-23日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80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以“中国近代思想上的民族主义”为主题,共收到论文近60篇。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内涵、类型、演变、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并长期致力于社会改革的思想先驱,又是领袖群伦的杰出学者,在思想启蒙、文化革新方面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所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可以说,近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梁启超的名字紧相关联。他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对文化问题,诸如如何对待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近代随西力东渐而传入的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适应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进行过颇为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本文拟通过考察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心路里程,对今天依然争论不休的中西文化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意识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意识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一直丢不开的话题。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而起的义和团运动,到后来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强烈提出如何激发中国民众的潜力来对抗帝国主义,以确保中华民族生存的集体民族主义观念的王韬、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一直到我们共产党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力更生发展民族工业,以及走中国特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一系列救国、治国主张,都说明了强调中华民族意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后,民族意识的时代性及其强大的感染力更受…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祖华 《齐鲁学刊》2001,5(2):48-55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有如下几组类型:以汉族为体认单位的排满思潮和以中华民族为体认单位的反帝思想、或称之为“小民族主义”与“大民族主义”;传统民族主义与近(现)代民族主义;族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革命性的激进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理性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与复古型民族主义。从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演变、消长的格局中,可以看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价值为“坚持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及自尊的、现代的、开放的、理性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陶绪(湘潭师范学院)随着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本文拟就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指正。1...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古老的族类意识和观念在近代民族形成、竞争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中国近代的不同社会群体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对政治权力的占有多少及对时势的不同把握等因素 ,对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有不同摄取 ,从而对民族主义有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现勾勒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一种发展轨迹。传统民族主义不断发生嬗变 ,进而向理性民族主义过渡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尤学工 《理论界》2005,(1):195-196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现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他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国粹派以西学附会国学的做法;认同儒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反对将儒家文化定为国教,将孔子设为教主。梁启超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在弘扬儒家文化的同时,要包容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之一 ,它影响了其他意识形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以及它和民主、现代化的关系 ,都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争论。本文尝试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产生时的复杂情景 ,并比较分析它和民主在近代中国命运的不同 ,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是较为合理的 ,也许民族主义和民主的结合是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