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在当代世界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使命,主要是:揭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揭示当代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阐明当代世界主题的转化,引导建立人际以及人与自然的合理的协调发展关系。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完成这些历史使命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一”归纳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蕴含的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性阐释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系统结构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自然与历史辩证关系的最新阐释;绿色发展新理念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遵循;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四个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理论特色是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整体性、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性、尊重自然的唯物主义和变革社会的辩证性。这一生态文明观对我们的启迪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系统把握世界的普遍联系;以能动的实践为动力;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要抓住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当代面对人与自然相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危机,人们应该进行哲学反思并且寻找对策.对马克思晚期的"人-自然"关系思想的追索,有助于为解决人与自然问题提供哲学视角,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生态美学应当也不例外。生态美学(不是作为学科,而是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高最终目标的。所以,生态美学观寻找存在论的哲学基础,是必然的。这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特别是后期的存在论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唯物史观本身就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与存在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统一的。我们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地借鉴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阐发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的存在论思想的内涵,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得到充分的展开和丰富,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不但不会导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或者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相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维度的恢复和展开。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我们应当深刻反思、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戴维·佩珀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创者,他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的社会、全民共享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提倡建立以人类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但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仍然无法摆脱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认识的局限,具有空想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文化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独特的身份标识.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包括社会领域中的文化矛盾、文化领域中的唯心主义、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思想背景源于维科哲学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和文化人类学.马克思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起点,坚持以...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诞生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马克思以对象性理论为立论之基,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以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态批判为核心议题,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异化,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向度,指明了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进的价值旨归。从立论之基到核心议题,再到目标向度,构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已初见端倪.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的异化,作为联结人与人的劳动的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异化劳动理论正是从劳动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视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双重生态忧虑.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分析异化劳动思想隐现的生态意蕴,探究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形态理论为基本出发点,找出三形态理论是与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价值关系相联系的。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价值关系的发展演变与唯物史观的产生、运用、发展、成熟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私有制、侵略扩张性以及两极分化的高度批判是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论证是构筑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本质回归,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首要目标,消灭剥削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前提,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生态思想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贡献,坚持把马克思生态思想和工业创造结合起来,坚持运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对"人化自然"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历史观的角度来阐述马克思对"人化自然观"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济时代”的文化话语:马克思文化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他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针对性;二是他的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和内在线索,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相伴随。因此,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理解与阐释,一方面必须结合其历史语境,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的"经济时代"在技术与生产力状况、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状况、思想领域斗争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必须将其放置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框架之中,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提出必须改变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关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独创的话语逻辑,深刻蕴含着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内在统一。"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本质确认,是马克思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反思,也是马克思创造人类幸福生活的价值指向。研究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旨在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正确认识现实历史的社会性质,深刻反思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式,按照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旨要义引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及主客体统一,反对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形式的人类中心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劳动天性的压迫,揭示了资本逻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异化的事实,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并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合理预设。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先在理论”;通过促进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理论”;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劳动中介理论”;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新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矛盾理论”;从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彰显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旨归,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人民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