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者,但他的以“开民智”为核心的文化传播活动,却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传播思想上他也最早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尤其是他的文化传播思想与实践活动,对于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非常直接的启迪和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发挥了开山和辟路的作用。在思想文化的性质上,梁启超的一些理论主张也具有了现代文化萌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刘勰与梁启超的文学趣味论审视当代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内在的承续性,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梁启超的文学批评,涉及重要的文学趣味论。文学趣味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显现。刘勰与梁启超处于时代变动与文学转变的年代,当时的文学趣味出现了浮靡的倾向,在这种时候,他们都以文学批评家的良知,对于当时的文学趣味进行了分析论述。透过他们的批判,可以审视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重建中国文学的趣味论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商业文化跨地区、跨国度的传播历程中,商人是传播主体,商业精神是文化传播的灵魂,商业繁荣则是其文化传播诸多成果的外在表现.商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明进步的推进者,中外商人所推崇的商业理论及商业信条,并由此而凝聚成的商业精神,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繁荣是社会稳定与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商业文化的有效传播,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批文坛巨匠对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更新有催化助长之功 ,而且经过梁氏之文影响了当时和以后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以纽科姆的ABX模式为分析框架,指出我国文化生态的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缘起,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要件,因而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决定马克思主义必然中国化、大众化.当前大众文化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文化契机,然而要抓住此契机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化,将其尽快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学传播是整体的文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文学创作主要涉及作者,文学接受主要涉及读者,而在两者之间的文学传播中则是非人格的文化发挥作用。文学传播作为文化,首先是语言文化,语言不只是充当工具,也可以成为一种建构的力量;其次是传媒文化,传媒的形式成为铸造人的心灵的模具;再次是审美文化,传播中的一些状况就可能成为新的审美的动力。文学传播过程人的因素需要关注,而其作为文化又超越了具体的单个人。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启蒙为核心的国民精神改造思想是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新民说>是梁氏这一思想达到顶峰的扛鼎之作.其中倡导的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新道德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民族感和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较早地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并经过吸收、反思和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作为其思想体系重要部分的文学观也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观念的不同,并具有理性内涵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研究,主要是强调在信息传播中,不仅要关注译者"原文"所体现的目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还要密切关注译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他在译文中体现的文学信息和实质性感悟,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译者在传播信息时所起到的真实的媒介作用。这表明,文学信息传播作为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于语言、时间、空间、文化等发生的较大差异,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会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形、扭曲、变异,甚至误读。可以说,这种变异完全体现出文学信息传播中的创造性心理和创造性策略,它使得译文发生较为严重的文化改变和文化扭曲,这样的译文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国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变。怎样变革中国社会以顺利地应对来自西方的有力挑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梁启超认为,应从政治改革和人的现代化入手。在政治上,变专制为立宪,建设法治社会;在人的变革上,大力发展教育,开启民智,革除国民的陋习和劣根性,培养适合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集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运动肇基人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与多变的时代一样,其文化思想也几经变迁,他处心积虑几十年探索中西文化问题、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给后人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的前景必然是选择现代化,一方面它将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最大限度且毫无条件地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实现创造性的综合与再铸。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赋予国家一种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国家“活”了起来。国家“精神”有三种外在表现形式,分别为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并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赋予国家以一种必不可缺的“精神”,梁启超的目的是解决二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站在具体历史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梁启超的国家“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领潮流、开风气的人物,探讨其科学观念的演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学术文化史论中的思想主要包括,第一,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演变;第二,对传统学术缺乏科学与科学精神的批判;第三,弘扬与阐发传统学术中的科学精神;第四,关于"反科学"厘析。通过梳理、总结梁启超在近代科学观念传播中的贡献,可厘清其"反科学"之恶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图书馆走过了开创、发展、挫折和复兴之路,梁启超父女的图书馆活动几乎贯穿全程。他们相继为中国现代图书馆的思想宣传、建设管理、理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构成了百年中国图书馆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晚清以来中国文化转型问题时,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常被忽视.事实上语言文字问题与文化变革紧密相关.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国语,进而倡导新小说,这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体现;(二)推进汉语研究现代进程,具体体现在比较眼光、历史意识、科学精神三点;(三)坚持语言工具论,但晚年已意识到文学革新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认识有所突破.梁启超的研究决不只限于学科意义,它实际关联到中国文化现代性以及文化认同的问题.这也是五四一代学人所面对的重大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观念解读的本土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新闻自由观、报刊功能观、受众观方面。这种本土化解读与梁启超的调和主义中西文化观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 ,在中国楚辞研究史上颇有影响。他有深厚的国学根底 ,又有开阔的视野 ,既能站在较高的思想层次和文化层次上考察楚辞产生的原因 ,又注重对楚辞文本的研究 ,比较正确地评估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因此 ,他的许多观点以及研究楚辞的方法对后世的楚辞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的佛学热当中,“先进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化建构的思考聚焦在佛学资源的发掘上,力图将佛学有关人生终极关怀的学说,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新文化的建构元素,但基于不同的文化理想,鲁迅与梁启超对于佛学的价值取向,则表现出了本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典型地反映出近代中国在文化转型时期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建构理想和价值择取导向。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介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