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其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五大发展特征:核心观点的隐匿化、议题设置的生活化、内容呈现的碎片化、话语叙事的柔性化、传播方式的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遵循“虚构叙事-颠覆认知-虚无历史”“议题吸引-娱乐论证-曲意迎合”“控制信息流-精准化推送-价值观规训”三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其潜隐性、迷惑性和危害性更为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从预防先行、价值引领、教育跟进、制度保障等方面批判和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是文化自信的缺失。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进行唯心化、抽象化的理解。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实质是宣扬"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的话语权、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等途径,筑牢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文化防线。  相似文献   

3.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选择与网络空间相结合,是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真实写照。无论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语境下如何流变,不变的是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泛化,割裂了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的联系性,模糊了文化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差异性,放大了社会冲突与阶层冲突的可能性,加剧了网络行为与价值取向的混乱性。因此,必须对网络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有针对性地加以消解与克服。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文化热”中,有一种民族文化虚无的倾向,表现为激烈的反传统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认为对传统文化应予以彻底否定,这种否定有两个涵义: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稳定的深层文化结构,它导致了一系列中国人的劣根行为,而且,这种稳定,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这种深层结构几乎同华夏历史一样永恒;另一方面就是对“五四”以来文化的否定,认为它误入歧途,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反而加固了传统这种劣根的深层结构。这样,无论是制度的更  相似文献   

6.
朱青青 《理论界》2022,(12):51-58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我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虽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几经沉寂,但并未偃旗息鼓,反而隐秘地成长,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为躲避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借助网络媒体的发展衍生出“软性”形态,不再直白、露骨地表达自己的理论主张,而是侧重采取迂回、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更具有迷惑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具体表现为:出场方式更加隐蔽复杂、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话语叙事更加柔和委婉,以此来掩盖自身的虚假本质。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以唯物史观来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捍卫真理;在“四史”学习中增强历史自信,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在净化网络空间中铲除历史虚无主义快速传播发酵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7.
《启蒙辩证法》揭示了启蒙的三元性质,即启蒙是对文化的意识形态铸造、对权力统治的一体化扩张和对价值的虚无化引导。启蒙涤除文化的超越维度,将文化铸造成具象化的、在场的和统摄性的意识形态;启蒙扩张统治的一体化,将权力统治变成镜像化的整体框定、主体性的总体削弱和话语秩序的普遍君临;启蒙展陈价值导向的虚无化,它否弃自然的价值,扑灭观念构境的引导作用,拆解道德支撑的意义,使虚无化弥漫于生存空间。启蒙的三元性质给现代人的命运带来了根本性的消极影响,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遏制资本主义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剥夺和防范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扩张,就成为现代人重建主体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经过主流舆论的广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已被整体遏制,但却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寻找各种可乘之机抬头回潮。特别是在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促发下,历史虚无主义发生了新的演进和变化:表现形态花样翻新、传播手法变化多端,在大众文化、社会舆论、学术研究、思想政治等多个领域渗透钻营;趋势动向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从虚无内容到策略手法、从扩散传播到政治指向,危害性和破坏力依然较大;而此类种种情况与近些年的一些形势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又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充分认清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表征、变化特征以及社会促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予以反对和抵御。  相似文献   

11.
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中,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仍然面临着由资本逻辑引发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由社会思潮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以及由情感隔膜引发的革命历史记忆淡化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消融意识形态意象,引导大学生重拾革命历史记忆以复归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6,(4)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像其他社会思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就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论及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言,这一社会思潮的历史由来具体体现为孕育、发展于西方,而后逐渐浸染近现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之进程。西方语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虚无主义对历史学的渗透和浸染,其发展大致产生了传统历史哲学和现代历史编纂学两大形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这两大思想形态进行了批判,指出传统历史哲学是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历史编纂学实质上是隐性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语境中自古以来存在着虚无哲学,但却不曾有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基因。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地地道道的思想舶来品。作为舶来品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思想载体的不同,由于人们对其思想载体的理解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存在着多种表现形态,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影响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道德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道德场域的现实表现,是近年来一股较为活跃、渗透性强、不容小觑的错误社会思潮。道德虚无主义多以否定道德存在、反叛道德标准、忽视道德功效、割裂道德联系等面相出场,意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阻碍文化繁荣发展、破坏社会协调运转、腐蚀主体精神世界。对此,须从强化价值引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高主体素养、增强抵御防范能力,借鉴道德资源、自觉汲取有益养分,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全面有效治理四重向度探寻道德虚无主义的纠治之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行,引发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所"抬头",在各个领域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否定和妖魔化党的领袖人物和人民英雄,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这对我国青年一代的红色文化的传承起到阻碍、甚至颠覆作用。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丰富中华现代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提升大众文化自觉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打击革命力量、破坏党和国家建设,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毛泽东以唯物史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以人民主体观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少数主导观,以辩证法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网络方式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为新时代有效应对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物化逻辑在现代性的质料层、制度层以及理念层的推展,在不同层面激起虚无主义问题.在此问题上,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以及激进政治实践基础上的分析批判,与多属于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现当代西方主流话语显然是不同的:对于后者而言,物化逻辑植根干质料层,并直接呈现于制度层与理念层,对马克思而盲,物化逻辑及由此导致的虚无主义,并非植根于现代性的质料层面、而是制度层面,并体现为相应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的实践批判以及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必然体现为对物化逻辑和虚无主义的批判与克服,也体现为对虚无主义之西方性的识别与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运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选择地虚无近现代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只有运用科学思维方式,遵循两重性逻辑原则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统一起来、遵循组织循环原则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遵循全息原则将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借用微媒体的渠道,采用黑暗历史漂白化、神圣历史妖魔化、沉重历史娱乐化等方式来危害青年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问题分析法,有助于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助于大学生理性认识改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大学生必须笃信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态度及其评价,是传媒批判理论共同的新闻传播观基础。传媒批判理论对新闻传播本质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新闻传播是对人所有方面的生存状态进行思想覆盖的意识形态传播;在媒介商业化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具有娱乐化、消费化和市场化属性。结构主义、符号学影响下传媒理论的新闻传播活动分析,仍然表现出社会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等的深刻影响。传媒批判理论的新闻传播观,建立在对更高层面社会现实关系的把握中,同时,又表现出某种媒介与文化传播的虚无主义倾向。它通过结构分析、符号分析和话语分析,对媒介新闻传播的负面现象和消极影响做出批判,有些结论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